符號學習理論

符號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對情境所形成的完整認知地圖中符號與符號之間關係的認知過程。

簡介

符號學習理論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的一種早期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即認為學習是對情境所形成的完整認知地圖中符號與符號之間關係的認知過程。他根據一系列動物實驗的結果,證明動物在迷津中行為是受一定目的指導的。動物並非像強化論主張者所預期的那樣.按一系列嘗試錯誤的行動,以達到目標;而是根據對迷津中的顏色、聲音、氣味,以至通道的長度、寬度和轉角位量等特點的“認知”,把這些特點作為力求達到目的的“符號”,並表現出有所期待的狀態,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符號—完形—期待”。故托爾曼認為,學習者所學的東西並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意義 。

符號學習理論內容

1、學習是有目的的行為,而不是盲目的。

2、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比如:白鼠在學習方位迷宮圖時,並非學習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而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認知地圖”,即“目標—對象—手段”三者聯繫在一起的認知結構。學習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3、在外部刺激(S)和行為反應(R)之間存在中介變數(O)。主張將行為主義S-R公式改為S-O-R公式,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 。

托爾曼符號學習理論的實驗

白鼠學習方位的迷宮圖實驗

迷宮有一個出發點、一個食物箱和三條長度不等的從出發點到達食物箱的通道。實驗開始時,將白鼠置於出

托爾曼的白鼠迷宮實驗和潛伏學習實驗 托爾曼的白鼠迷宮實驗和潛伏學習實驗

發點,然後讓它們自由地在迷宮內探索。一段時間後,檢驗它們的學習結果。檢驗時,再將它們置於出發點,並對各通道做一些處理,觀察它們的行為。結果是,若三條通道暢通,白鼠選擇第一條通道到達食物箱;若A處堵塞,白鼠選擇第二條通道;若B處堵塞,白鼠選擇第三條通道 。

白鼠潛伏學習實驗

托爾曼根據潛伏學習的實驗(見圖右)認為,外在的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在此實驗中,動物在未獲得強化前學習已出現,只不過未表現出來,托爾曼稱之為潛伏學習。潛伏學習的事實也證明學習並不是S—R之間的直接聯結。在未受獎勵的學習期間,認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

托爾曼符號學習理論的解讀

托爾曼的主要影響在於他反對和部分抵制某些較嚴格的行為主義先驅及與他同時代的行為主義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從以上簡要介紹中不難看出,“認知”在托爾曼的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難怪有人認為托爾曼是認知心理學的開山鼻祖。托爾曼提出的認知學習理論和內部強化理論對現代的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