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與發展
日本明治1868-1911(共44年)後期開始出現於京都(東京)、內山(大板)、風林(千葉)一些富有的人家裡用於裝飾和記時。這裡記時的意思不是像鍾一樣每一個時段都提醒,而是用於在人們需要裝備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估計好大概時間,用水量來讓竹桶下落敲擊發出聲響來提醒人。
到了大正1912-1926(共15年)中期的時候,日本人開始用一個恆定的水量來記錄一個時間段。
到了昭和1926-1988(共62年)日本人又發現日本的流水系統很不穩定。其原因是他們都是直接引用的山泉或者溪水,簡單的說就是水大時間就快,水小時間就慢。 所以水竹或者叫醒竹開始更多的用於裝飾了,但是還是保留了恆定的水量來記錄一個時間段。
另一種解釋
竹筧:引水的長竹管。
不光存在於日本,也存在於中國南方的幾個少數民族。
顧名思義,竹筧與竹子有關。在山間常見的筧(導水的管子),都是用粗壯年老的毛竹製成。人們將砍來的大毛竹剖成兩半,再用鋒利的板鑿打通竹節,使之平滑無阻。然後,在山上尋找一股極好的山泉,最好是峭壁岩隙中汩汩湧出且終年不斷的“岩漿水”。這種“岩漿水”出自岩石之中,沒受任何污染,是地道的純天然山泉水,其水質清冽甘甜,冬暖夏涼。煮菜烹茶,味道極佳。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後,人們便將剖開的大毛竹一端埋入岩石下,引接泉水,若泉水離家近,則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廚房大水缸中,似城裡自來水一樣,極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遠的,則需幾十根大竹相接,長達數里的竹筧,穿岩過林,彎彎曲曲,甚為壯觀。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漢的簡牘,歷經漫長歲月而堅實如新。山間竹筧接引泉水既衛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質和味道,且就地取材,經濟又實用,頗受山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