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梨

種梨

作者 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 創作有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其間1個夥計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買了一個送給道人,沒想到道人吃畢,把核種於地下,霎時間便生芽、發展、開花、結果,於是道人遍送觀者。及至淫博迷心,則頃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其極重繁重和憤慨,使人足見師長教師對吝嗇者之恨了。

基本內容

種梨種梨

作者 蒲松齡,本文是《聊齋志異》卷一第十四篇,故事,短小精悍,生動活潑,講述了一個賣梨鄉人,遇到了求乞的道人,吝嗇的不肯捨棄一個梨子,不近人情。結果道人略施薄技,使用幻術,當著鄉人的面,將梨子與車子變成了一株梨樹,從發芽到結果,極盡幻術的妙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情大於天,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時來運轉,自己也會身處逆境的。

原文

種梨種梨

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丐於車前。 鄉人咄之,亦不去;鄉人怒,加以叱

罵。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於居士亦無大損,何怒為?”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肆中傭保者,見喋聒不堪,遂出錢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謝。謂眾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種。”於是掬梨大啖 ,且盡,把核於手,解肩上鑱,坎地深數寸,納之而復以土。向市人索湯沃灌。好事者於臨路店索得沸瀋,道士接浸坎處。萬目攢視,見有勾萌出,漸大;俄成樹,枝葉扶蘇;倏而花,倏而實,碩大芳馥,累累滿樹。道士乃即樹頭搞賜觀者,頃刻向盡。已,乃以鑱伐樹,丁丁良久,乃斷;帶葉荷肩頭,從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時,鄉人亦雜眾中,引領注目,竟忘其業。道士既去,始顧車中,則梨已空矣。方悟適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細視車上一靶亡,是新鑿斷者。心大憤恨。急跡之。轉過牆隅,則斷靶棄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異史氏曰:“鄉人憒憒,憨狀可掬,其見笑於市人,有以哉。每見鄉中稱素封者,良朋乞米則怫然,且計曰:‘是數日之資也。’ 或勸濟一危難,飯一煢獨,則又忿然計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甚而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傾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注釋

貨梨於市:在集市上賣梨。貨,賣。

道士:道教的宗教職業者。巾,指道巾,道士帽,玄色,布緞製作。

老衲(nà 納):佛教戒律規定,僧尼衣服套用人們遺棄的破布碎片縫綴 而成,稱“百衲衣”,僧人因自稱“老衲”。此處借作道士自稱。

居士:梵語“迦羅越”的意譯。見《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隋慧運《維摩義記》雲“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這裡是道士對賣梨者的敬稱。

肆中傭保者:店鋪雇用 的雜役人員。

喋聒(dié guō迭過):嚕囌。

掬梨大啖(dàn 淡):兩手捧著梨大嚼。啖,吃。

鑱(chán 饞):掘土工具。

沸瀋:滾開的汁水。瀋,汁水。

萬目攢(cuán)視:眾人一齊注目而視。攢,聚集。

勾萌:彎曲的幼芽。

扶蘇:這裡義同“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丁丁(zhēngzhēng 爭爭):伐木聲。

引領注目:伸著脖頸專注地觀看。引領,伸長脖子。

表(biào 鰾)散:分發。表,分散。

一靶亡:一根車把沒有了。靶,通“把”,車把。亡,失去。

急跡之:趕忙隨後追尋他。跡,尋,尋其蹤跡。

一市粲然:整個集市上的人都大笑不止。粲然,大笑露齒的樣子。《春秋穀梁傳·昭公四年》:“軍人粲然皆笑。”註:“粲然,盛笑貌。”

有以哉:是有道理的。

素封:指無官爵俸祿而十分富有的人家。《史記·貨殖列傳》:“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怫(fú 弗) 然:惱恨、氣忿的樣子。

飯一煢(qióng 窮)獨:款待一個孤苦的人飯 食。飯,管飯。煢獨,孤獨無靠的人。《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 哀此煢獨。”

較盡錙銖(zī zhū茲朱):極微細的錢財也要徹底計較。錙、 銖,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借指微少的財利。

譯文

有個鄉下人,在集市上賣梨。梨的味道非常香甜,但價錢很貴。有個道士,戴著破頭巾,穿著破爛道袍,在車前伸手向鄉下人乞討。鄉下人呵斥他,他也不走。鄉下人生氣了,大聲地辱罵起來。道士說:“你這一車梨有好幾百個,貧道只討你一個,對你來說沒多大損失,為什麼還要發這么大的脾氣呢?”觀看的人勸鄉下人拿一個不好的梨給老道士,打發他走算了,鄉下人堅決不肯。路旁店鋪里的一個夥計,見他們吵得不成樣子,就拿出錢買了一個梨,給了道士。道士拜謝,然後對著眾人說:“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東西。我有好梨,請大家品嘗。”有人問:“你既然有梨,為什麼不吃自己的?”道士說:“我是需要這個梨核做種子。”於是捧著梨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道士吃完梨,把核放在手裡,取下背在肩上的小鐵鏟,在地上挖了個幾寸深的坑,然後放進梨核,蓋上土,向旁邊的人要點熱水澆灌。有好事的人便到路邊店鋪中提來一壺滾開的水,道士接過開水澆進了坑裡。大家都瞪著眼看著,見一棵嫩芽兒冒了出來,並漸漸長大,一會兒就長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轉眼間開花、結果,又大又香的梨子掛滿了枝頭。道士從樹上摘下梨子,分給圍觀的人吃,一會兒功夫就吃光了。然後,道士就用鐵鏟砍樹,叮叮噹噹地砍了好長時間方才砍斷。道士把滿帶枝葉的梨樹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走了。

一開始,道士做戲法時,那個鄉下人也雜在人群中,伸著脖子瞪著眼看,竟忘記了自己的營生。道士走了以後,他才回來去看顧他車上的梨,卻已經一個也沒有了。他這才恍然大悟,道士剛才分的梨子都是他的;再細細一看,一根車把沒有了,碴口是新砍斷的。鄉下人心裡非常氣憤,急忙去追趕道士。轉過一個牆角,見砍斷的車把扔在牆角下,這才知道道士剛才砍的那棵梨樹,就是他的車把,而道士卻已經不知去向了。滿集市上的人都笑得合不上嘴。

異史氏評論:“鄉人煩悶昏庸的樣子,憨狀可掬,十分痴傻,他受市人嘲笑,也是有道理的。我每每見到鄉中富人,至親好友向他乞米求助,就表現出一副氣憤的樣子,就計較說:‘(這)是好幾天的物資開支了。’ 如果勸他救濟危難的人,給孤獨無靠的人飯吃,則又忿然,又計較說:‘這是十個人、五個人的飯量。’ 甚至連父子兄弟,也極微細的錢財也要徹底計較。(但是)一旦關乎荒淫爛賭,則整個囊袋家產也不吝嗇;(就算)刀鋸架在頭頸上,連贖命也來不及。諸如此類的事,正是說之不盡;而(相對而言)愚蠢的鄉下人的做法,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賞析

《種梨》所講的故事只是一個風趣劇,輕鬆而幽默。說的是1個村夫在集市上賣梨,而1個道人萬端乞討而不得。其間1個夥計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買了一個送給道人,沒想到道人吃畢,把核種於地下,霎時間便生芽、發展、開花、結果,於是道人遍送觀者。而村夫待道人走後發現本身的一車梨已經子虛烏有,才突然覺悟大悟。然而,蒲松齡師長教師卻在評價中說道:"良友……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頃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其極重繁重和憤慨,使人足見師長教師對吝嗇者之恨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