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興亡備忘錄:帝國的興衰

秦漢興亡備忘錄:帝國的興衰

《帝國的興衰(秦漢興亡備忘錄)》編著者劉德增。 《帝國的興衰(秦漢興亡備忘錄)》內容提要:從秦到東漢,441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內容。每當我們打開中國歷史,那一段歷史總會吸引我們的目光,令我們流連忘返。秦漢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使“秦”、“漢”成為影響巨大的名詞。夏曾佑說過這樣兩句話:“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劉邦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案中國之政,始於漢武者極多。”在這冊小書中,我們從秦漢歷史的關鍵點——關鍵事件、關鍵制度與關鍵人物入手,解讀秦漢441年的歷史。

內容簡介

《帝國的興衰(秦漢興亡備忘錄)》編著者劉德增。
★第一次從獨特的視角解讀了秦漢帝國的興衰歷史,分析了為秦漢帝國帶來空前強盛的制度,為何卻不能挽救帝國的滅亡?
★作者以全新的視角和近百年來的考古學發現,以大量個性案例與精美的歷史圖片相結合,氣勢如虹地展現了秦漢帝國的歷史風雲。
★該書試圖破解秦漢帝國興衰之謎,探索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中華帝國固有的又無法解決的悖論,詮釋中國兩千年王朝更替歷史周期規律。

媒體推薦

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劉邦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案中國之政,始於漢武者極多。
——夏曾佑

圖書目錄

一 劉邦:從泗上亭長到漢家皇帝
覬覦帝位、盜賊橫行:秦朝統治下的“山東”
豐邑中陽里:漢家皇朝的“龍興之地”
廣交遊、好酒色:劉邦在泗上亭長任上
官堌堆:劉邦登基大典
漢初三傑:劉邦取勝的關鍵
二 漢家制度的厘定
叔孫通:制訂朝儀
婁敬:諫都長安與和親
蕭何:《九章律》與未央宮
張蒼:定章程
國家體制:郡縣與封國
三 漢家盛世的基石
蕭規曹隨:走向無為而治
文景之治:漢家皇朝的繁榮
民間社會的個案:朱買臣與公孫弘
皇朝的隱患:商賈、地主、諸侯與匈奴
四 獨尊儒術:要人們唯讀一種書
歷史的真相:建元元年之詔
第一次尊儒活動的失敗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學:官學講席的獨占
五 四十五年戰爭:北伐匈奴
馬邑之謀:誘殲匈奴
衛青、霍去病北伐
白髮丹心:蘇武出使
北伐末戰:李廣利敗北
六 盛世背面:皇朝的危機
集中財利:一切為了戰爭
三大事件:皇朝危機的信號
《輪台詔》:第一個皇帝罪己詔
臨終託孤,遴選顧命大臣
七 昭宣二世:曇花一現的“中興”
“鹽鐵會議”:既定方針的分歧
輔政大臣的爭鬥:一起未遂政變
漢宣帝:中興之主
元成二帝:漢家皇朝的掘墓人
八 王莽新朝:一個人的皇朝
王氏外戚:王莽起家的靠山
篡漢的“安漢公”
新朝“新政”:倒行逆施
危機四起,眾叛親離
漸台:王莽的末日
九 劉秀:東漢皇朝的締造者
儒生、商人、武將與皇帝:劉秀的四個角色
復西京舊制:漢家制度的修訂
強項令的故事:家事與國事
十 明章之治:治黃、經營西域與文化建設
王景治河:黃河八百年安流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文化盛事:《漢書》編寫與佛教東來
十一 光怪陸離的東漢朝野
從和帝到獻帝:幼主治國
外戚與宦官:權柄的輪轉
豪強地主:田莊、部曲與徒附
孝子:生不養,死厚葬
儒學:章句與讖緯
科學家:蔡倫、張衡、張仲景與華佗
十二 州郡牧守:東漢皇朝的終結者
黃天當立:“太平道”與黃巾大起義
董卓專權與軍閥混戰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十三 中國皇朝興亡的周期律
五千年文明史與六十七個皇朝
皇朝興亡的“三步曲”
西漢:皇朝覆亡的典型

文摘

劉邦:從泗上亭長到漢家皇帝
六國滅,秦一統。春秋戰國社會變革,特別是百家爭鳴,為大一統的秦朝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列國諸侯的典章制度,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還有才華橫溢、不安於現狀的各種人物。但是,秦始皇帝君臣未能利用,強制性地在全國推行秦制,焚書坑儒,秦人占據帝國要職。結果,秦朝二世而亡,豐邑中陽里農家子弟劉邦,建立了他的大漢皇朝。
覬覦帝位、盜賊橫行:秦朝統治下的“山東”
秦王嬴政紀年第二十六年(前221),秦將王賁麾兵長驅直入齊國,齊王田建納降。列國紛爭時代至此結束,秦一統天下。
秦本西陲小邦,春秋時代開始那年(前770)才列為諸侯。當時燕、晉、齊、魯等已經立國二百六七十年。然而,秦後來居上,最終成為天下共主。秦王嬴政志得意滿,詔令公卿百官: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史記·秦始皇本紀》。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為尊貴,臣等昧死上名號曰“泰皇”。嬴政自以為“德過三皇,功兼五帝”,自定名號為“皇帝”,他為“始皇帝”,後世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自稱“朕”,群臣言事稱“今上”;命曰“制”,令曰“詔”,印曰“璽”。
這些名號是一種創新。但是,除了皇帝的一系列名號之外,其他創新甚少,秦始皇帝君臣統治、管理統一帝國的基本制度,仍然是原秦國其中主要是商鞅變法以來確立的基本制度。在他們看來,全國一統只是版圖擴大而已。因此,他們統治、管理統一帝國的措施,就是把秦國的制度強制推行到新占領的地區。
東方六國的典章制度,秦始皇君臣摒棄不用。這不僅錯失了吐故納新的大好時機,且引起東方六國遺民的強烈不滿。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秦與東方六國的思想文化又發生了一場激烈衝突。
這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齊聚鹹陽宮,向他們的皇上祝賀新春。大臣周青臣祝酒,歌頌秦始皇帝的功德,說自上古以來無人能及云云。博士淳于越當庭指斥周青臣面諛,又抨擊了廢分封、行郡縣等制度,告誡說凡事要師古,否則難以長久。丞相李斯借題發揮,說正是這幫讀書人以古非今,惑亂百姓,並最終提議焚書。於是,新春酒宴變成了一場政治論爭。始皇帝最後批准了李斯的方案,詔令:
1。天下凡秦記和醫藥、卜筮、種樹方面以外的書籍,一律送官府集中燒毀,博士官的藏書可以不燒。
2。令下三十日不燒,判四年徒刑。
3。敢偶語《詩》、《書》,處死;以古非今,滅族。
4。若有想學習者,可以拜官吏為師,但只準學習法令。
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四百六十多名讀書人被活埋在驪山腳下。
諸子百家提出了各種治國安邦的思想學說,這本是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秦始皇帝君臣卻毫不珍惜地將其拋棄。
六國諸侯還留下了大批人才,秦始皇帝君臣也未重用。傳世文獻及出土簡牘中記載的三公九卿及郡縣守令,都是原秦國人或在秦統一前投靠秦國之人,
只有一些刀筆小吏起用了六國遺民。亡國的六國貴胄,不甘心做秦始皇帝的順民;六國遺民更渴望功名富貴,春秋特別是戰國以來的社會動亂所造就的亂世英雄心態,在他們身上猶有深刻的印痕。對此,《史記》中記載了幾個個案,《漢書》所記略同。
個案一: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人張良。
張良祖上是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是韓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宰相;父親張平,又相韓釐王、桓惠王,故史稱張良祖上“五世相韓”。為了寫《史記·留侯世家》,司馬遷到處尋訪、憑弔張良遺蹟,在他心目中,張良應是一位身材魁偉、相貌奇特的大漢,待見到了張良的畫像,才知道他是一個纖弱單薄、眉清目秀的白面書生。司馬遷不由地生出幾多感嘆。
當張良步入社會時,韓國已被秦吞滅,秦王嬴政成了秦始皇帝。張良從一位貴公子淪為黔首,榮華富貴變成了美好的回憶。他對故國充滿了感情,對秦朝和秦始皇帝充滿了仇恨,矢志復仇。他傾家蕩產,籌措刺殺秦始皇帝的活動經費;弟病死,他連葬禮都不舉辦,全力投入復仇刺秦活動中。他從一個自稱“倉海君”的隱士那裡物色了一個大力士,給他鑄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合今六十餘斤)的大鐵錐。一切準備就緒,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張良動手了,他在秦始皇帝出巡路過的博浪沙(今河南鄭州北)設下埋伏,大力士手持大鐵錐,藏在樹叢中。秦始皇帝的車駕來了,大力士把大鐵錐擲了出去。鐵錐誤中秦始皇帝身後的副車,始皇帝大難不死,驚怒之餘,下令在全國搜捕刺客。張良被迫改名換姓,隱居於下邳(今江蘇邳縣南)。
個案二: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項梁、項羽。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在秦國大將王翦的圍攻下,楚國名將項燕兵敗自殺,項氏家族從此敗落,項燕之子項梁與侄兒項羽相依為命。
項羽年少時,項梁教他學寫字,剛學了幾個字,就沒了興趣,說要學劍,結果又半途而廢。項梁大怒,訓斥了他幾句,他說會寫字只能記姓名而已;劍不過一人敵,也不值得學,要學就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他兵法,項羽大喜,略知一二,又淺嘗輒止。不久,項梁與人有隙,一怒之下將那人殺了,只得帶著項羽避仇於吳中。項梁精明強幹,很快成為當地很有號召力的人物。他把子弟朋友按軍隊方式進行編制,教他們如何用兵作戰。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帝巡行會稽(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準許當地吏民百姓觀看皇帝威儀,項梁與項羽也前去圍觀,望著漸漸遠去的秦始皇帝,項羽自言自語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史記·項羽本紀》。直嚇得項梁忙掩其口,說:“毋妄言,族矣!”
個案三: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韓信。
父親死後,韓信和母親相依為命,家中一貧如洗。韓信長得高大魁梧,本可憑力氣掙碗飯吃,他卻什麼活都不會幹,也不想乾。想到衙門謀個差事,也未能如願。不過,人們一般不敢惹他,因為他身上總是帶著一把利劍。
老母去世,沒有安葬的地方,他在村外一處荒崗上挖了個墳坑,埋葬了母親。此舉令鄉鄰驚訝不已,韓信卻對人說,那是一片風水寶地,周圍可以安置萬戶。直到六七十年後,司馬遷寫《史記·淮陰侯列傳》,去淮陰調查韓信的逸聞舊事,淮陰人還向他渲染此事。
安葬了老母,那個只能熬點稀粥之類的釜灶,再也不曾冒過炊煙。肚子餓了,韓信就去街坊鄰居家蹭一頓。他常去的是下鄉南昌亭長家。時間一長,亭長的妻子煩了。一天,天剛亮,亭長的妻子就趕緊做飯,端給還在床上懶被窩的丈夫,催他快吃,想讓韓信撲個空。誰知,韓信這天偏偏早來了一步,正好碰上!亭長妻子頓時拉下臉來,也不給韓信盛飯;亭長埋頭吃飯,一聲也不吭。韓信一看,憤然摔門而去。
飢腸轆轆的韓信做了個魚鉤,跑到淮河岸邊,垂釣起來。一群婦女正在洗衣,見他衣衫襤褸,竟還有這份閒情逸緻,一問才知是被飢餓逼到這般境地。一位老婦可憐他,領他回家,讓他吃了一頓飽飯。這位好心的老婦,史稱“漂母”。從此以後,到了吃飯的時候,韓信就找上門來,漂母也不嫌棄。一日,填飽了肚子後,韓信對天發誓,說日後定當重重地報答漂母的恩德,漂母一聽,指著他的鼻子就罵:大丈夫連口飯都掙不到!我可憐你,才給你口飯吃,哪個指望你來報答?韓信羞得滿面通紅而去。
街市上一幫市井無賴攔住了他,一人指著韓信嘲笑說:別看他雖然長得人高馬大的,腰上還掛把破劍,實際上是個膽小鬼。說完,他叉開兩腿,對韓信說:你若是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怕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兩眼死死盯著他,臉脹得通紅。過了一會兒,他恢復了平靜,低頭彎腰,從那人胯下爬了過去。圍觀者大笑,說他真是個孬種。
個案四:陽武(今河南蘭考東北)人陳平。
陽武縣戶牖鄉庫上里有戶姓陳的人家,家境貧寒,僅有三十畝薄田——那時,五口之家一般有田百畝。陳家兄弟兩人,弟名陳平,老大的名字失載,《史記·陳丞相世家》稱其為“陳伯”。陳伯已婚娶,陳平還年少,父母都已去世。陳平渴望出人頭地,但家中既無錢又無勢,他知道唯有靠自己的才幹去博取功名。為此,他到處拜師求學,地里的活兒全由哥嫂忙碌。哥哥心甘情願,當嫂子的卻心中憤憤不平,覺得太便宜了陳平。陳平長得白白胖胖的,有人問陳平:你家那么窮,吃什麼長得這么胖?早就惱恨陳平的嫂嫂搶過話頭說:也吃糠咽菜,有叔如此,不如沒有。陳伯聞言大怒,休了妻子。
等到陳平成年,該婚娶了,有錢人家都不肯把女兒嫁給他,陳平也不願娶貧窮人家的女子,婚事久久不能解決。戶牖鄉有個叫張負的富翁,他的孫女五次嫁人,丈夫不久輒死,於是無人再敢娶她。陳平看中了張家的錢財,欲娶她。一次鄉里死人,陳平去幫人辦喪事掙點錢。張負去弔唁,見到陳平,很賞識他的相貌和才幹,陳平便乘機和他套近乎。喪事結束,陳平回家時,張負悄悄跟在後面,看見陳家坐落在靠近城牆的一座偏僻髒亂的小巷裡,房屋無門,遮著張破蓆子,但門外卻有很多停車的軌跡——當時,只有官宦和富人才能乘車。張負回到家裡,對兒子張仲說想把孫女嫁給陳平。張仲不同意,說陳平家窮,又不幹活,全縣的人都譏笑他遊手好閒,怎么偏偏嫁給他?張負說哪有像陳平這樣的人才而長久貧賤的?張仲不敢再說什麼。陳平家貧,張負就借給他錢,讓他按禮行聘;又給他錢買酒肉,操辦婚事。陳平娶了張家孫女以後,用度一天比一天寬裕,交往的人也越來越多。
庫上里祭祀土地神,陳平負責分肉,分得極為公平,父老們都讚美他,陳平長嘆一聲說:若讓我主宰天下,也會像分肉一樣。
個案五:陽城(今河南方城)人陳勝。
賈誼《過秦論》說陳勝乃“瓮牖繩樞之子”,也就是說,他家用瓦瓮做窗戶,房門用草繩綁著,“瓮牖繩樞”形容極其貧窮。陳勝無以謀生,與他人一同給地主扛活種地。一天,他們正在耘田,陳勝扔下鋤頭,站在田壟上默默不語。忽然,他抬起頭,對夥伴們說:“苟富貴,無相忘。”夥伴們都笑了,說你一個給人種地的,哪裡來的什麼富貴啊?陳勝長嘆一聲,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從上面五個個案中,我們看到的民間社會狀況是:從亡國的貴族之後到“瓮牖繩樞之子”,不安於現狀、不肯老死鄉里者大有人在,他們懷才不遇,有博取功名富貴的強烈願望,甚者覬覦皇位。
談及秦末的反秦運動,人們往往強調秦的暴政。《漢書·食貨志上》說:
至於始皇,遂並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 秦朝的賦稅主要有田租和口賦兩大項。“收泰半之賦”即徵收土地收穫物的三分之二。除了田租,還有口賦,即人頭稅。《漢書·食貨志上》說秦時“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可見秦朝的田租、口賦很重。
更為繁重的負擔是徭役: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築長城;屠睢率五十萬人戍守五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為秦始皇帝修建驪山陵的刑徒“七十餘萬”,《漢舊儀》說“七十二萬”。僅以上三項,動用的人力就達一百五十萬。
關於秦朝人口,有不同的估計。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第二冊推測為二千萬人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2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頁。,此後論及這一問題者,多採信之。葛劍雄認為這個估計偏低,他的研究結論是:秦滅六國之初,全國人口有四千萬左右葛劍雄《關於秦代人口數量的新估計》,載《葛劍雄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5頁。。且按葛先生考證的四千萬人口計,服役的人口多達百分之五。
秦朝的徭役往往被誇大,如阿房宮被視為秦始皇帝暴政的另一個縮影。西漢前期著名政治家賈山,在其《至言》中描述阿房宮說:
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橈。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阿房宮更加宏偉壯麗:
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唐代大文學家杜牧《阿房宮賦》將阿房宮推向極致: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但是,考古發現證明這些記載不實。自2002年至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建的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對阿房宮遺址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全面考古勘探,結果表明:阿房宮只有一個前殿遺址;這個前殿遺址只是一個夯土台基,東西長一千二百七十米,南北寬四百二十六米,現存高十二米。在夯土台基之上,沒有發現秦代建築遺物堆積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蹟楊永林《秦阿房宮遺址考古工作全面完成》,《光明日報》2007年12月9日第1版。。
秦朝推行嚴刑峻法。修建驪山陵的七十多萬人全是刑徒。秦朝徒刑有城旦舂四年,加刑至五年、六年;鬼薪,三年;司寇,二年。徒刑往往附加髡刑,剃光頭髮;耐刑,僅剃鬢髮和鬍鬚;黥,臉上刺字。英布就是受了黥刑的驪山徒,故又叫“黥布”。從考古發現來看,當年的驪山徒脖子和腳上都戴著刑具。僅在驪山陵服刑的就如此之多,由此可見秦朝嚴刑峻法之一斑,故有“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之說《漢書·刑法志》。赭衣,即罪犯穿的紅褐色衣服。
在時人心目中,秦末農民起義乃“山東豪俊”的反秦復國。當反秦復國活動在“山東六國”風起雲湧之時,秦國故地卻未見反抗活動。這進一步證明,秦之暴政並非秦末反秦運動的根本原因。P2-P9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