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山[北宋王安石詩作]

禿山[北宋王安石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禿山》是北宋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是一首寓言詩,主要內容是說海上有一座光禿禿的山,原來是山上住著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殘,不知愛惜,更不知收藏播種,卻越生越多,以致山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沒有了著落。詩中作者並沒有說明自己作詩意圖、所諷刺的對象,由後人自己解讀。

作品原文

禿山

吏役 滄海 上,瞻 山一停舟。

怪此禿誰使,鄉人 語其由。

一狙 山上鳴,一狙從之游。

相匹 乃生子,子眾孫還稠。

山中草木盛,根實 始易求。

攀挽上極高,屈曲亦窮幽。

眾狙各豐肥,山乃盡侵牟 。

攘爭 取一飽,豈暇議藏收 ?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 受咋齧 ,一毛不得留。

狙雖巧過人,不善操鋤耰 。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

嗟此海山中,四顧無所投。

生生 未雲已 ,歲晚將安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禿山:光禿禿的山,沒有草木樹林。

2.吏役:因公出外。

3.滄海:大海。

4.瞻:看見。

5.鄉人:當地的人。

6.狙:猴子。

7.相匹:指男女相配。

8.根實:植物的根和果實。

9.侵牟(móu):侵奪。

10.攘(rǎng)爭:爭奪。

11.藏收:收藏保留。

12.稍稍:漸漸。

13.咋齧(zǎ niè):啃嚼。

14.鋤耰(yōu):農具。

15.偷:苟且。

16.生生:繁殖不停。

17.雲已:休止

白話譯文

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見海中有座小山,就暫時拋錨停舟。我真弄不明白是什麼人把山弄得如此光禿,本地人詳細告訴我其中根由。當年有隻雄猴在山上鳴叫,又有隻雌猴跟隨它嬉遊。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孫輩更稠。山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發愁。群猴攀登拉扯,直上山頂,也曾曲折出入于山林深幽。個個吃得肥胖,山卻被侵奪摧殘不休。它們你爭我搶以求一飽,哪裡顧得上收藏保留!大猴子已感到難過,小猴子也已發愁。山漸漸被啃嚼一盡,光禿禿一毛不留。猴子雖然機巧過人,卻不會手持農具耕田種收。它們喜歡吃的是果實穀類,只知把現成的東西享受。可嘆這山處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無處可投。猴子們生殖沒個窮盡,將來怎么善後?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寓言詩。唐柳宗元曾作過一篇《憎王孫文》,對別名王孫的猴子大加撻伐,說它們“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後已。故王孫之居山恆蒿然”。王安石這首詩,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啟發。

詩寫得明白如話,說自己在海上看見一座光禿禿的山,一打聽,原來山上住著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殘,不知愛惜,更不知收藏播種,卻越生越多,以致山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沒有了著落。是寓言詩,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沒有像白居易寫新樂府那樣,直接說明自己作詩意圖、所諷刺的對象,後世便自己去尋求解釋。金性堯先生《宋詩三百首》解釋說:“這是一首寓言詩,從首句吏役說開,諷諭大小官吏不顧公家的積累,巧取豪奪,終於使國庫一毛不留,成為禿山。”這是從傳統的諷刺統治階級荒淫無恥論上展開,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解釋。讀這首詩,至少還可以從中悟出兩點啟發與教訓:其一,人們必須愛護自然資源,注意培育與發展,不能任意摧殘,如同詩里的猴子一樣,攀援窮幽,日益侵牟,最終弄得山上一毛不長,受害的還是自己;其二,人們必須控制人口的增長,自然資源有限,而“生生未雲已”、“子眾孫還稠”,終將坐吃山空,到後來噬臍莫及。

從藝術上來說,這首詩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詩;從思想上來說,它能引起人們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貴的。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臨川先生文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