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知覺偏差

社會知覺,又稱社會認知,即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對他人的群體和知覺是人際知覺,對自己的知覺是自我知覺。此外,對行為原因的認知也屬於社會知覺的範圍。

什麼是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又稱社會認知,即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對他人的群體和知覺是人際知覺,對自己的知覺是自我知覺。此外,對行為原因的認知也屬於社會知覺的範圍。

社會知覺與普通心理學的知覺的含義有所不同。後者是指個體對直接作用於自己的客觀刺激物整體屬性的反映,不包括想像、判斷等過程;前者則包括整個認知過程,既有對人外部特徵的知覺,又有對人格特徵的了解以及對其行為原因的判斷與解釋。社會知覺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心理活動,人的社會動機、社會態度、社會化過程、社會行為的發生都是以社會知覺為基礎的。

原來這個術語主要用來指人際知覺,即個人對個人的知覺。蘇聯社會心理學家г.Μ.安德烈耶娃認為,社會知覺的內涵更加廣泛。從知覺客體來看,它不僅指個人對個人的知覺,而且也包括對群體的知覺。從知覺主體來看,不僅個體,而且群體也可以視為知覺主體,如群體對其成員的知覺,群體對其他群體的知覺,群體對其他群體成員的知覺,群體對自身的知覺等。

社會知覺的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J.布魯納於1947年在知覺研究中採用的,用來指知覺的社會決定性,即知覺不僅僅決定於客體本身,也決定於主體的目的、態度、價值觀和過去經驗。這種用法與社會心理學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社會心理學中,社會知覺主要用來表示對人、對己和對社會群體的知覺。

社會心理學中社會知覺的知覺一詞,其含義與傳統普通心理學中的知覺也有所不同。在傳統普通心理學中,知覺不包括判斷、推理等認識過程。這裡的知覺既包括對人的外部特徵的知覺,也包括對人的個性特點的理解,對人的行為的判斷和解釋。這裡的知覺相當於認識,因此在社會心理學書籍中有人主張用“社會認識”一詞來代替社會知覺。

蘇聯社會心理學家Α.Α.包達列夫認為,人際知覺過程具有兩個層次,表現為反映社會現實的兩個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邏輯水平。前者指形成關於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著、表情等。後者指在感知基礎上對該人個性特點的推論。蘇聯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對人知覺和對物知覺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認閾限低於物體辨認閾限。

F.海德在其《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對人知覺和對物知覺的3個差別:①人能體驗其內部生活,而物不能。每個人都體驗到其思想和感情,認為別人也是如此。②物不被認為是其自身活動的原因,而人則往往被認為是第一原因。責任感就意味著個人的行動有其內部原因,而不只是對環境力的反應。③人可以有意識地操縱和利用知覺者,而物則不能。對人知覺的目的就是使觀察者預測作為刺激之人的可能的行動,以便預先計畫自己的行動。

效應

1、暈輪效應;2、積極性偏差(個體在評價他人時,往往更多的對他人作出積極的,肯定的評價,即評價他人時總有一種特別寬大的傾向,也稱寬大效應)3、證實偏差(人們總是有選擇的去解釋並記憶某些能夠證實自己已有的信念或圖式的信息。)4、後視偏差,人們在回憶自己的判斷時,傾向於認為其判斷比實際上更為精確。如我們常說的“事後諸葛亮”。5、虛假一致性偏差,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例如,吸菸者總覺得自己身邊的人中菸民多與非菸民。6、自我中心偏差,人們常常誇大自己在某種事情中的作用的傾向,例如,夫妻兩個人各自都認為自己在家務中作用的事情更多。至於四種還是六種,乃至更多種的說法,不同教材會有所不同。

社會知覺效應

(一)第一印象效應

第一印象也稱初次印象,指兩個人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獲得被知覺者的表情、姿態、身材、儀表、服裝等方面的印象。

(二)暈輪效應

是指我們在觀察某個人時,對於他的某種品質或特徵有清晰明顯的知覺,由於這一特徵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

(三)優先效應和近因效應

優先效應是指一個人最先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它與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近因效應則是指最後給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強烈的影響。

(四)定型效應

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對社會上某一類人的比較固定的看法,也稱為刻板印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