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亭開捨身崖徑碑記

碑存於石膏山風景區。 碑為園首形。 蓋聞此山者系白衣菩薩成道之所也。

簡介

碑存於石膏山風景區。
碑為園首形。高120、寬60、厚8厘米。青石質。
碑文為楷書,共24行,滿行49字。
碑立於中華民國九年�1920�。

正文

蓋聞此山者系白衣菩薩成道之所也。傳言孝邑如來村人士,坐化上岩,感石滴乳,包裹真身也。言白蛇者非也,諦閱典章乃觀音菩薩之化身也,何以故白蛇者唐岩人也。白衣者,自周時佛應西域,既曰觀音化白衣普度眾生也。故普門品經云:有觀音三十二應,或現男女身式顯善惡像,隨類應化以度眾生。十方諸國土無剎不顯身,其白蛇者何任其菩薩也哉?再者觀音勇猛丈夫身,俗言妙莊王之女又非也。以男度女難免眾疑,故慈悲廣大現女像以度之,後世塑女像以祀之,是善男信女有所皈依也。孝邑菩薩原籍所塑之像皆丈夫身也。愚者不識以鶴言鵝,不懼訕謬之愆也。未考何代菩薩化現至此,而創建梵宇者乃明初太祖洪武時也。五台山天王寺道正和尚至此開闢。迄今六百餘載幾興幾廢。嗚呼!至清光緒丁丑大�,裔絕煙乏十有餘載。辛卯年適來津僧衍成大師,誠發虔心,募緣疏引。重興山寺。與傳裔承祖嗣克己扶孤,寺祠並立而成公之弘意非淺視哉。後僧嗣真倘若獲魚忘簽焉得為佛子也。應感十方之恩普,接眾僧之緣。若無十方資助焉有子孫之真,分別人我非佛子也。慎之餘進堂香畢竟南下�然至此,瞻山如靈鷲睹留侶貝闕,梵剎隱洞中之地,樹塔現楓邇之嘩。然石膏有濟世之良,鍾泉助菩薩提之源,羅頂松濤,柏庵空懸,三岩如削壁,十景令眼寬,左有孝文山之輔,右有尖陽山之佐,坐天山之來□,迎香爐之彼蓋,真是洞天福地不假四時可觀。某甲慕戀奐境,願行十載以備山寺之規模莊嚴,重興之茂盛。蒙紳糾令余執持寺衡,奈無衡柄之能,豈任執事之權,竭力致身小器或可乎。若雲博梁架棟吾能也。賴四方之善皆成昔日之舊規。建正殿之暖閣待覆微塵,飾佛像之金身以壯觀瞻,捨身崖之險徑途通往來,創碑亭之整齊旌表芳名。如此數者皆賴善信之資也。余乃扶杖步橋依彼而勉也。不負檀信之善鋟珉以志之云爾。
古豫申�沙門 唐言彼岸 述
糾首 趙子瑗 田榮午 劉瑞寶 趙煥春 梁禧福 陳漢傑 王錫蒲
本山僧 隆缽 隆鋇
徒 能廣 能融 能清 能淨 能祥 能升 能定 能鑒 能信
徒孫 仁山 臨齋正宗 心源廣續 能仁聖果 惟傳發印 堅持戒定
本覺昌隆 常演寬宏 證悟會融 永記祖宗
大中華民國九年庚申清和月吉日立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