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百歲學人親歷中研院、史語所七十年興衰、人事更迭。暢談平生經歷及學術生涯。翔實報告殷代建築物基址墓葬群灰坑,對中國古建築研究發前人未發之高論、於河南、陝西、甘肅等地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對台灣古代文化遺址發掘,成果頗豐。作者介紹
陳存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院。陳仲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任育德,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作品目錄
一、我的家鄉(一)故鄉的山區勝跡
(二)家鄉的用水
(三)家鄉的住居
(四)家鄉的農耕
(五)家鄉的民間信仰與社會經濟組織
(六)故鄉的集市與貿易
(七)個人家世
(八)家中的經濟與農耕情況
(九)故鄉的醫療
(十)故鄉的地方治安
二、求學生涯
(一)私塾與國小
(二)就讀洛陽中學
(三)工作貼補家計
(四)短暫的軍隊生活
(五)軍事化管理的河南大學
(六)河南大學史學系課程、師資與校園生活
(七)因實習而加入安陽發掘
三、安陽殷墟發掘(一)
(一)第五、六次安陽考古
(二)第七次安陽考古
(三)辛村第三次發掘
(四)第八次安陽考古
(五)談陶片文物的整理分類
(六)簽訂冠帶巷租約
(七)第九次安陽考古
四、安陽殷墟發掘(二)
(一)第十次安陽發掘
(二)“一○一二事件”與後續
(三)“一一一五事件”
(四)發現1022墓
(五)第十一次安陽發掘
(六)初離河南
(七)第十二次安陽考古
(八)第十三次安陽發掘
(九)YH127的甲骨灰土柱出土
(十)第十四次安陽發掘
(十一)洹水學校
(十二)第十五次安陽發掘
(十三)特殊的技術與發掘方法
(十四)洹水雜誌
五、抗戰前期的調查與研究
(一)綏遠調查
(二)中研院南遷長沙
(三)寶雞、醴泉調查
(四)昆明歸隊與工作
(五)史語所遷至龍泉鎮龍頭村
(六)天工學社的手工業調查
(七)有關長沙的古物撤退
(八)在龍頭村的工作、生活
(九)我的研究工作
(十)雲南農村社會、建築調查
(十一)雲南民俗
(十二)雲南的田野調查
(十三)蔡院長過世、甲骨整理
(十四)長路迢迢到四川
(十五)分配房舍、化解與地方的誤會
(十六)同仁的研究工作
(十七)在李莊的生活
六、抗戰後期的調查與研究
(一)西北史地考察團之組織
(二)歷史考察團抵達敦煌
(三)調查玉門關
(四)調查陽關
(五)黑水流域調查
(六)涇水流域遺蹟調查
(七)龍門調查
(八)渭水、雍水周都城調查
(九)李莊講論會報告
(十)追記《六同別錄》
七、抗戰復員及來台
(一)參與接收南京各文化機關
(二)在上海進行文物接收
(三)良渚調查
(四)史語所復員及同仁研究情況
(五)史語所播遷桃園楊梅
(六)楊梅的逸事
(七)中研院定居南港
(八)在台結婚
八、台灣考古與教學工作
(一)瑞岩調查
(二)大馬璘發掘
(三)唭里岸、江頭遺址調查
(四)第一次圓山發掘
(五)個人進行的各行業調查
(六)我的研究情形
(七)任教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八)尖山實習、首次環島調查
(九)大甲、圓山實習
(十)樹林狗蹄山實習
(十一)東海岸調查
(十二)大甲調查
(十三)大坌坑與十三行遺址發掘
(十四)隘寮調查
(十五)授課方式的更動
九、對中研院、史語所重要活動的回憶
(一)中國歷史學會成立
(二)第二次院士會議
(三)朱院長離職、胡適先生接任經緯
(四)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間所內動態
(五)中研院動態(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
(六)促進中日學術交流
(七)胡適院長過世及其喪事
(八)王世傑先生接長中研院
(九)第二屆亞洲歷史學家會議
(十)史語所文物出國展覽
(十一)史語所交誼廳開幕
(十二)石虎出國展覽
(十三)石虎、漢簡回國經緯
(十四)清點漢簡經緯
(十五)故宮借展經驗
(十六)參與院內房舍工程協商
(十七)史語所訂定所慶始末
(十八)籌備史語所四十周年所慶及成果展
(十九)史語所四十周年所慶活動
十、出國研究與參與的國際會議
(一)出席第九次太平洋科學會議
(二)赴日本京都訪問經緯
(三)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概況
(四)京都生活
(五)參加亞洲第一屆史學會議
(六)日本的宗教
(七)參觀過的日本大學
(八)殷周青銅器在日本
(九)第三屆亞洲史學會議
(十)參與迪陽博物館研討會
(十一)參訪美國各大學
(十二)再游京都
十一、學術研究活動雜憶
(一)獲頒“教育部”學術獎
(二)擔任論文口試委員
(三)報告“武王伐紂的路線”
(四)獲選長科會講座教授、兒子完婚
(五)朱家驊、董同龢、董作賓先後過世
(六)同人樂林社
(七)歡迎茶會、平岡訪台
(八)求醫記
(九)講論會報告“殷代車器”
(十)殷車研究、復原
(十一)個人研究(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二年)
(十二)隨李濟所長視察台東八仙洞
(十三)為電視節目介紹殷墟
(十四)當選中研院十二屆院士
(十五)擔任考古組主任
(十六)史語所開辦漢學會議
(十七)史語所為年長同仁舉辦的祝壽活動
(十八)參與學術活動不輟
(十九)一生不斷的探索
附錄一石璋如先生調查諸遺址之位置(195處)
附錄二石璋如先生所參加之考古發掘(25處)
附錄三石璋如先生主要著作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