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學名:Phoebastria albatrus)為鸌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種大型海鳥, 別名海燕,單型種,無亞種分化。體長94-95厘米,身體白色,頭和頸綴有黃色,初級飛羽和尾尖端黑褐色,嘴粉紅色,腳暗色。在行為上相比短尾信天翁不接近船隻,而黑腳信天翁喜歡接近和跟隨船隻。 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間居住于海島或岩壁上,為居留性鳥類,不遷徙。主要以海水錶層的小型軟體動物、魚類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為食,一般在水面覓食。分布於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中國釣魚台群島有分布。繁殖期10-12月,常成對集中在一起營群巢,每次產1枚卵,孵化期和育雛期長,幼鳥有噴吐胃液防禦天敵的特殊本領,壽命長,可達40-60年。 由於人類利用、漁業誤捕和火山噴發等因素,其種群數量稀少,2009年估計不超過3000隻,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並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短尾信天翁1-特寫 短尾信天翁1-特寫

短尾信天翁 成鳥為太平洋上唯一的體白色信天翁,體羽白色,頭頂、枕和後頸綴有皮黃色;最長的肩羽、翅和尾端黑褐色。翅小覆羽呈黑白斑雜狀,翅肩附近有一大的白斑;初級飛羽和尾羽羽軸黃白色,尾下覆羽和腋羽純白色。嘴長而強,前端具鉤,由許多角質片覆蓋而成,上嘴先端屈曲向下;兩個鼻孔呈管狀,左右分開;頸部和尾部短;體軀粗壯結實;翅膀狹長,長達55厘米,尖端彎曲像一把尖刀。飛行時腳遠伸出黑色尾後。    

顏色:虹膜暗褐色,嘴粉紅色或黃色,嘴端偏藍,腳藍灰色,蹼黑色。    

短尾信天翁2-未成鳥游泳 短尾信天翁2-未成鳥游泳

短尾信天翁 幼鳥羽色變化較大。體羽的漸變過程從幼鳥的深褐色至亞成鳥的淺色腹部,並具翼上白斑及背部鱗狀斑紋。 第1年幼鳥體羽為暗褐色,下體較淡,上體綴有一點棕色,頭和頸部綴有黑色,初級飛羽羽軸黃色,虹膜暗褐色、嘴黃色。 第2年幼鳥體羽仍為暗褐色,但前額和眼下變為白色,下體灰色並綴有白色,胸和次級飛羽內翈具窄的白色羽緣。 第3年幼鳥基本上仍為暗褐色,但在額、眼先、眉、兩頰已綴有大量白色,下背和尾上覆羽已出現白色斑點,內側次級飛羽和它們的覆羽已全變為白色,下體白色,兩脅綴有灰色。 第4年幼鳥已基本變為白色,但仍有一些暗褐色存在於上體。    

大小量度:體長940-950mm;體重7-8.5kg   ;嘴峰137-157mm;翅559-565mm,翼展220cm   ;尾160mm;跗蹠76-99mm;中趾140mm,外趾137mm,內趾119mm。  

近種區別:與之相似的黑腳信天翁體羽為黑褐色,嘴亦為黑褐色,嘴基和眼周白色,體形較小。   幼鳥及亞成鳥的色型階段有可能與體型較小的黑腳信天翁相混淆,其區別在嘴淺粉色,腳偏藍,嘴基無白色。  

棲息生境

短尾信天翁繁殖期以外棲息和活動于海洋、近海島嶼和沿海地帶,繁殖期多棲息在偏僻而孤立的海洋中的島嶼岩石上,   多在孤島的地面上或岩壁間營巢。  

生活習性

習性

短尾信天翁3-未成鳥飛行 短尾信天翁3-未成鳥飛行

短尾信天翁平時多為單只或成對活動,在冬季或在食物特別豐富的地方才偶爾能見到比較小的群體。善滑翔飛行,除繁殖期外常在海洋上空飛翔,棲息于海面,隨波逐流,會游泳,但不潛水。性情比較警覺,孤獨而安靜,一般不像其他種類的信天翁那樣接近航行於海洋中的船隻。在海面上需要靠兩翅的急劇拍打才能起飛,在陸地上則根本無法起飛,常常要爬到懸崖邊或者高坡上向下跳,才能飛起來。    

短尾信天翁特別喜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它駕御長風、藉助風力翱翔的技巧高超。它的翅膀長而窄,能適應海洋的多變氣流,展開雙翼,可以在空中停留許久而不用扇動翅膀,任憑強風吹送。它翱翔的動力來源,主要是上升氣流所產生的動能,尤其是海洋上空的不穩定上升氣流。短尾信天翁一般利用順風和下落飛行來加快速度,接近海面的時候再轉方向,並且乘與波峰摩擦而減弱的迎風而上升,飛上天空,如此反覆飛翔。有時,它在滔天大浪之上,忽而衝上雲天,忽而又俯衝下來,甚至能在暴風雨中前進無阻,可以說它是以風為生的。  

食性

短尾信天翁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進行覓食活動,特別是在繁殖期間。主要以棲息於水錶層的小型軟體動物和其他海洋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有時也吃船上扔下來的動物內臟等,特別是捕鯨船和漁船上扔下的廢棄物。它既不能在空中飛翔捕獲食物,也不能潛入水下捕食,覓食活動主要在水面進行。在繁殖期外的遊蕩期間,也可以全天覓食。雛鳥的食物主要為成鳥已吞下後又反芻的已初步消化的食物。    

遷徙

短尾信天翁為留居性鳥類,終年留居亞洲西太平洋及其島嶼,非繁殖期偶爾也遊蕩到東太平洋加利福尼亞,往北到阿拉斯加、白令海和堪察加半島附近海域。  

叫聲

短尾信天翁除了繁殖期外很少鳴叫,   於海上通常無聲。  

地理範圍

短尾信天翁中國分布圖 短尾信天翁中國分布圖

短尾信天翁通常居留在位於北太平洋和亞洲的西太平洋一帶,在大洋中的小笠原群島、琉球群島和澎湖群島等島嶼上繁殖。非繁殖期它則四處遊蕩,從北太平洋的堪察加半島、白令海和阿拉斯加附近的海域,往南沿中國海岸到福建、台灣以及沿北美洲西部海岸下到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等地。  

衛星跟蹤顯示,遷徙繁殖期間, 雌性更多地棲息於日本和俄羅斯近海,而 雄性和幼鳥則更多地棲息於阿留申群島、白令海峽和北美海岸。另外幼鳥每天的飛行距離基本上是成鳥的2倍,而且它們在大陸架上逗留的時間也比成鳥更長。  

短尾信天翁世界分布圖 短尾信天翁世界分布圖

中國分布:分布於山東(煙臺)、福建沿海、台灣(台中)、澎湖列島和釣魚台群島,並在澎湖列島和釣魚台群島(釣魚島、赤尾嶼)繁殖。    

原生分布:加拿大、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墨西哥、台灣、美國、美國小離島。  

未定分布:北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  

繁殖生長

短尾信天翁4-繁殖生長 短尾信天翁4-繁殖生長

短尾信天翁的繁殖期為每年的10-12月,繁殖於亞洲西太平洋沿海和近海島嶼,特別是在僻靜而多岩石的開闊海洋中的孤立小島。在偏僻而孤立的島嶼岩石上,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紛紛而至,它們扇動美麗的翅膀翩然起舞,同時“咯咯”鳴叫不已。短尾信天翁的求偶方式十分“文雅”,通過頻頻的接觸,盡力達到相互的了解。經過靦腆的“求婚”儀式之後,一對信天翁便結成伴侶。    

短尾信天翁常成對集中在一起營群巢。巢多置於海島地面上的凹地,非常簡陋,主要由枯草、苔蘚和泥土構成,可以多年使用,每年繁殖前雌雄親鳥均要進行修理和補充,因此隨著巢使用的年限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龐大。    

鳥巢修築完畢,雌鳥便產下1枚卵殼略顯粗糙的白色的卵,在卵的鈍端,有時還綴以一些紅色或赭紅色的斑點。卵大小為98.1-120.7毫米× 56-86毫米,平均108.3毫米× 70.3毫米。雄雌親鳥輪流承擔抱窩孵化的工作,直到雛鳥破殼而出。其卵的孵化期可能需要75-82天。在親鳥的腹部有一個由皮膚摺疊而形成的“孵化器”,可以把卵夾在其中,既穩妥,又保暖,所以雖然產卵的數目很少,但孵化的成功率卻比較高。    

短尾信天翁的育雛期很長,在漫長的冬天裡,親鳥需要精心地養育後代,用自己吞下後經過初步消化又反芻出來的食物來餵養雛鳥。雛鳥於1月-2月間   出生,出生時身上都披著淡淡的絨毛,絨毛脫掉後成為長著一層捲曲濃毛的幼鳥。5月底至6月初,待到幼鳥身體長得越來越結實,全身開始變得光滑雪白的時候,雄雌親鳥就雙雙飛去,只留下幼鳥們依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過冬。  

短尾信天翁的幼鳥具有一個 特殊的本領,即將體內未消化的油脂和殘存物,冷卻後形成大量粉紅色的、由甘油三酯和脂類組成的、像鯨蠟一樣的“胃油”,集中在胃上皮細胞的外面。每當它們受到攻擊時,就將那種“胃油”噴射出去,趕走天敵。那種“胃油”還可以補充尾部的尾脂腺,用來清潔羽毛。大約經過270多天以後,幼鳥可以獨立學會用強有力的翅膀乘風起飛,然後就勇敢地飛到大海上空去生活了。不過,它的性成熟過程需要9-12年。  

短尾信天翁可以活到40-60年。它們可以在海上飛5年之後才回到它出生的島嶼陸地。配對為終身,一般在6歲時開始。  

種群狀況

總體狀況

短尾信天翁5-亞成鳥和成鳥 短尾信天翁5-亞成鳥和成鳥

在2006-2007年的繁殖季節結束時,基於直接觀察和部分假設估計,短尾信天翁的全球種群數量為2,364隻,其中1922隻在鳥島,442隻在釣魚台群島。2009年,估計約有2,200-2,500隻,其中成鳥個體約有1,500-1,700隻。  

短尾信天翁種群數量稀少,繁殖分布區域狹窄,已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和世界瀕危鳥類名錄,中國亦將它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作為一級動物保護。由於火山爆發和人們大肆捕獲,致使數量日趨減少。特別是在20世紀末,由於 商業上對羽毛需求的增加和1902年與1939年日本南部島嶼的兩次 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幾乎使短尾信天翁絕滅。    

歷史與致危因素

19世紀和20世紀,日本羽毛收藏家的行為導致短尾信天翁的種群數量快速下降,並被公認為已經在1949年滅絕,但後來於1951年再次發現了短尾信天翁。  

1887年到1932年之間,人類為它們的白色羽毛過分捕獵,曾經降低到50隻鳥。1960年代開始保護之後,恢復到500-1000左右,其中大約180隻成年。  

曾經大多數的短尾信天翁都棲息於日本一個偏僻的小火山島鳥島,那個島是活火山島,曾經在1902年爆發,把很多在島上的信天翁巢埋在岩漿下面。日本動物保護學家為信天翁在島上種草,也開始計畫如何幫助它們移居到其它地區。  

1940年代,一對年輕的短尾信天翁曾經在美國中途島出現,直到1960年還見到。曾經發現有一對在中途島下了一個蛋,但是沒有孵出小鳥。到1980年代,美國加州也開始見到短尾信天翁。  

1979年,在另外一個日本小島發現一群短尾信天翁,1988年確定它們在那裡繁殖;1991年,島上有75隻,其中有15對成年。  

短尾信天翁6-與其他信天翁集群 短尾信天翁6-與其他信天翁集群

1982年左右種群已慢慢得到恢復,1986年在伊豆群島觀察到146隻成鳥和77隻幼鳥,1985年和1986年亦分別於中國台灣附近澎湖和台中大肚溪口見到。  

21世紀初,數以萬計的信天翁遭到死亡的威脅,它們常常被用來捕捉鮪魚、箭魚和底棲魚的釣魚線上的鉤子勾住後淹死在海里。那種釣魚線加起來長達130多千米,上面帶有成千上萬安著誘餌的鉤子,在魚沉入水中之前,信天翁、海燕和剪嘴鷗等鳥類常追逐在後面捕食,從而誤入羅網。每年全世界因那種被叫做 “延繩釣”的捕魚方法而誤殺的海鳥有近30種,大約18萬隻,短尾信天翁就是延繩釣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如果情況得不到限制,它們很快就會絕種。  

漁業中流網的使用也使許多海鳥包括短尾信天翁喪命,國際上對漁業的普遍關心使聯合國於1992年做出決定,禁止使用流網捕魚。然而,延繩釣法殺死信天翁等海鳥的情況尚未得到妥善的解決,但有多種辦法都能夠大大減少信天翁等海鳥的死亡,其中有在水下放線,使海鳥無法碰到帶著誘餌的魚鉤,魚鉤上方隨風飄動的三角旗能嚇走大部分海鳥,在夜間放鉤可以使信天翁免受傷害,迅速起鉤也能起到一部分作用。  

其他威脅因素:自然災害(如颱風)、聚集地的捕食者、海洋污染(如石油污染)、短尾信天翁分布區與漁業區的重疊。  

中國和日本等國家已經開展了多方面的保護工作,使短尾信天翁的數量略有回升。隨著人們改善海洋環境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短尾信天翁的種群也將逐步恢復和擴大。  

保育措施

短尾信天翁7-陸地生活 短尾信天翁7-陸地生活

已有:在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短尾信天翁受到法律保護。2005年,短尾信天翁的保護和恢復計畫草案已經擬定。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延繩釣漁業已經制定了緩解措施。捕魚用的漁網經過改造以防止海鳥被魚鉤鉤住,同時那種改造過的漁網被免費提供給阿拉斯加的捕魚船隊。2006年,太平洋中西部漁業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旨在保護包括短尾信天翁在內的海鳥的法案。日本的鳥島已經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1981-1982年,移植了一些原生植物到鳥島的築巢地以改善其棲息環境和加固鳥巢,那些措施加大了繁殖成功率,使得超過60%的卵能夠孵化出幼鳥。1993年開始用誘餌將它們吸引到鳥島上的其他地方築巢繁殖,在1995年11月,第一對短尾信天翁開始在那些地點繁殖,那些新地點幼鳥的數量從2004年的1隻上升到2005年的4隻,2006年的13隻,2007年的16隻,2007年10月-11月,有35個鳥卵產在那些新的地點。2007年,日本政府批准了一個將短尾信天翁引種至鳥島300公里外的向島的項目,第一批於2008年3月引種到向島的10隻幼鳥都成功長大。  

建議:繼續推進漁業中為了防止海鳥被誤捕的保護措施,引種短尾信天翁到其他歷史分布地區以減少自然災害對其主要繁殖地的威脅。繼續加強實施釣魚台群島的種群保護措施。繼續通過衛星遙測技術研究短尾信天翁的海上分布和海洋生境。加強陸地上的短尾信天翁的種群管理和監控。  

保護級別

• 中國國家保護動物級別:一級(評估年份:1989);

• 《中國紅皮書》評估等級:瀕危物種(評估年份:1996);

•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NA,不宜評估,依據標準:中國屬分布邊緣;

• 《台灣鳥類紅皮書》評估等級:瀕危物種;

• 《CITES附錄》:附錄1(評估年份:1997);

• 美國和日本的物種評估等級:EN,瀕危物種;

• 《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又稱CMS或波恩公約):附錄1(評估年份:2008);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VU,易危物種(評估年份:2012)。

(圖冊圖片來源:名片  ,短尾信天翁圖冊1  ,2  ,3  ,4  ,5  ,6  ,7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