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殿村[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皇殿村]

皇殿村[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皇殿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皇殿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位於勝坨鎮政府西南部3公里處,北靠公路,東臨孫家村,交通便利。

概況

2007年全村共有1352口人,400戶,有土地面積1404畝。

由來

該村古稱皇殿,1966年改名為黃店,1978年復稱皇殿。關於皇殿村名的來歷,當地流傳一段民間傳說。

皇殿村 皇殿村

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海。明洪武二年(1369年),一個叫王三的人,從東昌府臨清州(今臨清市)帶著妻子遷此,選擇個地方住下來,開荒種地。代代繁衍,他們種植莊稼,飼養牲畜,漸漸成為一個小村落。為紀念祖宗王三,後人還在村頭蓋起一座小家廟,供奉著王三的泥塑像。

有一年,一位皇帝巡海來到這個小村附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海潮撲面,無法行走。他們便走進村頭小廟裡躲避。風一個勁地刮,雨一個勁地下。他們餓極了,無奈,皇帝和他的隨從只好用桌上的供品充飢。第二天,天氣奇好,皇帝一行準備啟程。剛走出廟門,只見眾人從村里跑出來。原來,有人早起看到廟裡有很多人,以為是來扒廟的,便悄悄聚起全村人趕來護衛。當得知是皇帝的人馬時,村民都跪伏在地。皇帝問明原委後,很是感慨。當問到村名時,人們都搖搖頭。因為他們只知道自己姓王,還不知道村子也需要個名字呢!

皇殿村[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皇殿村] 皇殿村[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皇殿村]

皇帝聽後,略思片刻,便說:你們的祖先姓王,你們又為他修了這座廟。“王”與“皇”讀音很近,村名就叫皇殿吧!從此,“皇殿”村名便被叫了起來。

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年,王三從東昌府臨青州遷此荒窪處,並以嘉言得名王家莊科,不久村莊遷莊科嶺子,後村莊復遷至此。傳說當時村址前有寺院,從前曾有一朝廷武官在寺內居住過一回,民眾稱此地風水好,稱龍盤地,故以吉祥嘉言,更名為“皇殿”。一九五八年立隊時命名為皇殿大隊。一九六六年改為“黃店”。一九七八年為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性尊地名的歷史形成特點,仍復稱“皇殿”。一九八四年為勝坨鎮皇殿村。

經濟發展

該村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有電氣焊、運輸服務、農產品加工等副業。

為了讓村民儘快富裕起來,該村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帶領民眾外出參觀學習等方式,引導民眾發展奶牛養殖業,並且在全鎮率先建起了第一個規模化奶牛養殖小區。配有先進的自動化飲水器和完備的一體化操作流程,是集奶牛養殖、良種胚胎移植、鮮奶儲存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截止到2007年,該公司的養殖小區已成為全市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奶牛養殖小區。通過建立奶牛合作社、採用多種管理模式等形式,吸收會員50餘戶,輻射帶動周邊奶牛養殖戶256戶,使養殖戶人均收入增加3000餘元,不但提高了奶牛養殖戶的積極性,而且帶動了周邊農村的農業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7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100元。皇殿村成為全市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奶牛養殖小區。

基礎設施建設

2007年,該村以創建市級小康文明村為主題,積極進行村莊規劃和入居環境整治,搞好污水、垃圾治理,改善村莊環境衛生;投資一百五十萬元新建了村委大院,放心店;投資40萬元實施了自來水戶戶通工程;對村內電網進行了改造,對村內2000米主要街道實施了綠化、硬化、亮化,安裝路燈60盞;對廢棄房捨實施了拆遷;對村內廢棄的坑塘進行了填平綠化,新建了兩座龍門架;對村內“三堆”進行了徹底清理,通過整頓治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家家戶戶都吃上了自來水,看上了閉路電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