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尊孔

百日尊孔

根據國家博物館解釋,在館內西側南北庭院設立雕塑園,陸續為中華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 國博館長呂章申告訴記者,孔子在我國家喻戶曉、歷代被稱為“聖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在北京立孔子像,明確表達了炎黃子孫認同中國文化的共同心愿,也明確顯現了大陸在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主導意義。

2011年1月12日,一尊高達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正式亮相,一度被稱為天安門地區的文化“新地標”。

資料圖:2011年1月12日,高達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正式亮相。資料圖:2011年1月12日,高達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正式亮相。

2011年4月20日晚,該孔子像被悄悄移入西側的國博館雕塑園。根據國家博物館解釋,在館內西側南北庭院設立雕塑園,陸續為中華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因庭院建設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暫安放在國博北門外小廣場。目前,庭院建設已竣工,按設計方案,將孔子塑像移至國博西側北庭院內。但是,該解釋與孔子像高調亮時的說法截然不同,不能讓人信服。
從2011年1月12日立像,到4月20日低調搬遷,孔子像在天安門廣場東側樹立一百日整。有人稱該事件為“百日尊孔”。
孔子像自豎立在國家博物館北門之日起,就招來眾多爭議。
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孔子塑像如今已經遷走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孔子塑像如今已經遷走

立像者說

立足北廣場意義不一般
高9.5米,重約17噸的孔子雕像坐落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這裡緊鄰天安門廣場,面對川流不息的東長安街。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說:“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的地理位置足以說明它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
另據國家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博物館北廣場周圍交通便利,與觀眾更加貼近,是觀眾認識國博的一個重要視窗。“當時我們就想,在這樣一個位置特殊、意義不凡的廣場上,該進行怎樣的布置才最為合適呢,經過意見徵集,最後決定豎立一個雕像,而且是一個孔子雕像。”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名片
國博館長呂章申告訴記者,孔子在我國家喻戶曉、歷代被稱為“聖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在國際社會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對孔子形象的嚮往和憧憬,幾千年來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藝術家用各自的智慧將他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繹,成為人們瞻仰和禮拜的聖像。今天當人們面對這尊塑像時,會發出許多文化的感慨,會產生與孔子思想相關的許多聯想,所謂的“思接千古”,正是通過這一特殊的媒介而獲得雕塑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孔子雕像的創作者吳為山介紹,去年三月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呂館長找到他談及為國博北廣場創作孔子雕像一事,並正式將此任務交付於他。“聽說在確立雕塑孔子像後,國博方面開始物色合適的作者,經過美術界、建築界有關人士的推薦,他們最後找到我,由我來進行創作,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支持者說

十三人聯合聲明:關於立孔子像的幾點看法
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東長安街,國家博物館北門立起一座孔子像,引起海內外各界關注和諸多學者與網民的熱議,其中一些極端觀點,引起了民眾的疑惑與彷徨,極易產生輿論上的誤導。我們作為研究儒家文化的學者,對此涉及中國未來的重大問題,有義務進行研究,並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求教國人。
第一,立孔子像之舉,符合國人心愿,適應時代潮流。中國國家博物館門前立孔子像,絕非偶然,而是改革開放以來,調整文化戰略,弘揚中華文化,建設精神家園等一系列文化建設行動中的一個新亮點和新標誌。從政治上看,這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體現,表明我們已經走出了近百年來全面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誤區。國家博物館也是歷史博物館,其宗旨就是要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這裡可以建立多座雕像,而第一尊雕塑,當然非孔子莫屬。國家博物館的舉動,符合大多數國人、世界華人的心愿和文化發展的新潮流。當前關於孔子像的爭論屬於國內的文化爭論;有關部門如果急於介入正常的文化討論,甚至被少數人的極端言論所綁架,而試圖將其拆除,則將在世界上產生極為不良的後果和影響。
第二,“文革”思維的影響,不容低估,它不應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阻力。當前網上對於立孔子像有一些反對之聲,其理由不過是近代以來“反孔”思潮的重複。從“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掃四舊”、“砸三孔”、“評法批儒”,孔子及儒家思想遭到無情批判,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造成嚴重摧殘。時過境遷,歷史已給“文革”以全面否定的宣判,但是“文革”思維尚需清理。圍繞立孔子像引發的大討論,應當是一場擺脫“文革”思想影響,卸下精神鐐銬,更新文化觀念,弘揚與建設中華文化,民眾性的思想動員。
第三,要高度重視和滿足人民民眾對中華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當代中國已經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但是要成為一個世界大國,還必須要有文化的復興與之相適應。當代中國人民,從世界各國尋找精神資源過程中發現,只有依靠中華文化,才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20餘年來,全國各地學校廣泛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經典誦讀活動,各行各業“國學熱”不斷升溫,都表明當代國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新需求,不是因為某些人的“炒作”所能興起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興辦和迅速發展,說明孔子在當今世界有崇高的威望,他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得到各國的尊重。2008年孔子“出席”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他的形象以及他所提倡的和諧理念,從鳥巢飛向世界,孔子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文化名片”。
第四,復興中華文化,是重建中華民族精神的必經之路。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經驗表明,經濟建設必須有文化的指引和支撐。當前由於文化的缺失,造成了社會上信用缺失、物慾橫流、價值紊亂等等弊端,並開始威脅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根治這些社會頑疾,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豐富而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和資源,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政以德、民為邦本、協和萬邦、忠恕之道、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民胞物與、與時偕行、尚德重孝、尊師重道、自利利他、天下為公,所有這些,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對個人、對家庭、對國家和社會都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
第五,弘揚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前提。歷史一再表明,經濟成果和政治主張,都不能成為民族認同的基礎,只有在自己歷史文化中,才能找到民族認同,以至國民身份認同的心理依據。當前中國統一的主要任務是團結兩岸四地,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是海內外全體華人的最大公約數。大陸是推動中華文化復興的主體,她對於中華文化的態度與行動,與祖國的和平統一息息相關。在北京立孔子像,明確表達了炎黃子孫認同中國文化的共同心愿,也明確顯現了大陸在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主導意義。
第六,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應是馬克思主義、中華文化、西方文化,三者有機地結合。這三者的位置應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文化為根基,吸收西方文化的營養,形成全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三者要互相融合而不是互相排斥,要抑制偏激主義,走和而不同的溫和主義路線,既自尊又互尊。馬克思主義一旦與中國文化有新一輪的結合,便會煥發新的生命活力,展示美好前景。全盤西化論,欠缺民族文化的自尊,只能符合世界霸權的需要,不會得到國人的認同。中華文化也不能固步自封,孔子不應成為教主,儒學也不可能獨尊,傳統思想文化一定要接受現代社會的洗禮,吸納西方近現代優秀文明,經過篩選和轉化,與時俱進,獲得新的形態。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西方文明本土化,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一個與當今中國經濟、政治地位相匹配的現代中國文化,必將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為建設和諧世界做出貢獻。
牟鍾鑒: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尼山聖源書院院長
劉世范:山東曲阜師範學院教授,尼山聖源書院執行院長
葛榮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
張學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主任
周桂鈿: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副院長
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顏炳罡:山東大學哲學院教授,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
張踐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國際儒聯普及委員會主任
王殿卿: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教授,國際儒聯普及委員會副主任
王傑: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國際儒聯宣傳出版委員會副主任
王志捷:北京市委黨校教授
趙法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反對者不在少數

立孔子像妥不妥?七成網友反對國博門前立孔子雕像
人民網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黃維)近日,國家博物館在北門廣場前樹立“孔子”塑像引起了網友熱議,在人民網推出的“天安門廣場附近樹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調查中,22萬多名網友參加了調查,近七成網友認為“國博門前立雕像不嚴肅,儒學並非所有人推崇”。
孔子像更是引起了持左翼立場群體的強烈反感。左派稱,“這是一場歷史鬧劇”,是對建黨九十周年最大的諷刺。因為當年中共建黨和辛亥革命,都是為了反帝反封建,天安門卻豎立起封建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
有外媒甚至說“毛像逼退了孔夫子,中南海再刮東風”。
“百日尊孔”事件,看似一個簡單的文化事件,已成為歷史,但不能不折射出今日中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