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狀桿菌

白喉棒狀桿菌(C.diphtheriae),俗稱白喉桿菌,是白喉的病原菌。白喉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咽喉部出現灰白色的假膜。該菌能產生強烈外毒素,進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狀。亞碲酸鉀培養基能使其菌落呈黑色。白喉棒狀桿菌對濕熱較敏感,100°C1min或58°C10min即可被殺死;對一般消毒劑敏感,1%苯酚,3%來蘇兒10min均可被殺死;對青黴素及紅黴素敏感。白喉棒狀桿菌最長侵犯的部位是咽、喉、氣管和鼻腔黏膜,也可侵犯眼結膜、陰道等處黏膜,甚至皮膚創口。

形態特徵

菌體為細長彎曲的桿菌,粗細不一,常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故名為棒狀桿菌。直徑為0.3~0.8μm,排列不規則,呈柵欄狀、V字形或L字形;無莢膜,無鞭毛,不產生芽胞;革蘭染色呈陽性,用美藍或奈瑟染色後,菌體兩端或一端可見著色較深的異染顆粒,有鑑定意義。

致病

致病物質

白喉外毒素、索狀因子、K抗原。

所致疾病

白喉棒狀桿菌最長侵犯的部位是咽、喉、氣管和鼻腔黏膜,也可侵犯眼結膜、陰道等處黏膜,甚至皮膚創口。根據主要病變部位,臨床上有咽白喉、鼻白喉、氣管白喉之分。

抵抗與免疫

抵抗力

白喉棒狀桿菌對濕熱較敏感,100°C1min或58°C10min即可被殺死;對一般消毒劑敏感,1%苯酚,3%來蘇兒10min均可被殺死;對青黴素及紅黴素敏感。

免疫性

白喉的免疫主要依靠抗毒素的中和作用;白喉病後、隱性感染及預防接種均可產生白喉抗菌毒素而獲得免疫力;抗毒素的作用是阻止白喉毒素B鏈與易感細胞結合,使A鏈不能進入細胞內發揮毒性作用。

防治

人工主動免疫注射百白破疫苗和白喉類毒素是預防白喉的重要措施。我國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免疫程式規定,兒童3月齡、4月齡、5月齡和18~24月齡各接種1劑次百白破疫苗,兒童6周歲時接種白破疫苗1劑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