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抗戰期間,遷入四川樂山的教科文機構有四川大學、武漢大學、中央技藝專科學校、中央工業試驗所木材試驗室、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以及復性書院、江蘇蠶專、黃海化學社等,樂山由此成為一個戰時文化中心。本書發掘出了這些機構遷入樂山前後的各項史實,令這一段近乎被遺忘的文化抗戰史重光於世。
作者簡介
張在軍,筆名張弩弓。棲身嶺南的“九頭鳥”,十年來致力於巴蜀文化暨民國教育史的研究寫作。著有“武大系列”五種:《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當樂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另著有《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文化苦語》《真想來生做狗》《滿天星》《花香筆不香》《筆不香二集》等。
圖書目錄
懷著對樂山歷史文化的溫情與敬意(岳南)
引言被遺忘的抗戰文化中心
第一章故宮國寶委身鄉村祠廟
第一節馬衡主持文物西遷/
第二節樂山的一寺六祠/
第三節峨眉縣城躲過火災/
第四節尹煥章成了樂山女婿/
第五節完璧歸寧,功侔魯壁/
第二章王獻唐:為齊魯存茲一脈文獻
第一節載書播遷,顛沛流離/
第二節圖寫凌雲靜讀書/
第三節“當負責使其歸還山東”/
第三章馬一浮與復性書院
第一節安車蒲輪入巴渝/
第二節講學烏尤寺,答問爾雅台/
第三節寓講習於刻書/
第四節馬門弟子及《吹萬集》/
第四章武漢大學的珞嘉歲月
第一節王星拱主政流亡大學/
第二節“教授中的教授”/
第三節教授中的“老外”/
第四節學生中走出15名院士/
第五節154名學子抗戰從軍/
第六節水利專家辦起武大附中/
第五章峨眉山下的大學堂
第一節程天放上任即遷校/
第二節伏虎寺的弦歌/
第三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第四節黃季陸遷校回蓉/
第六章中央技專:不起眼的重要學校
第一節劉貽燕創辦中央技專/
第二節走馬燈似的換校長/
第三節教授中出了三位院士/
第四節技專學生出名家/
第七章江蘇蠶專恩澤遍川南
第一節兩枚炸彈落在蠶校/
第二節俞慶棠請費達生“出力”/
第三節鄭辟疆入川復校/
第四節宋美齡滿意蠶絲實驗區/
第八章中國最早的化工研究機構:黃海社
第一節放棄物質,保存人才/
第二節近代化工界的“聖人”孫學悟/
第三節方心芳的小牛皮箱子/
第四節電力汲鹵機的改良者劉學義/
第九章唐燿與中國第一個木材研究館
第一節孔祥熙倡設工業試驗所/
第二節唐燿開拓中國木材學/
第三節木材試驗館創建始末/
第十章大師們的一鱗半爪
第一節熊十力:兩次短暫的遊歷/
第二節錢穆:嘉定山水陶哀思
第三節豐子愷:清和四月巴山路/
第四節吳宓:老霄頂上講紅樓/
第五節關山月:幸遇人生一知己/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