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記錄(lifelogging)

生命記錄(lifelogging)也稱生命日誌、生命部落格,是捕獲和存儲人們日常生活體驗的一種記錄方式,代表著過去體驗、現在生活和未來可能性的融合。

簡介

生命記錄(lifelogging)也稱生命日誌、生命部落格,是捕獲和存儲人們日常生活體驗的一種記錄方式,代表著過去體驗、現在生活和未來可能性的融合。它自動記錄和分享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去過什麼地方、參加什麼活動、使用什麼媒介、見過什麼人等等。生命記錄技術主要有兩種功能:第一,“記憶備份”,像攝像機一樣將一個人看到的影像和聽到的聲音記錄下來,以便日後獲取。第二,它們使得生命體驗的分享和匯聚成為可能,記錄者可以更好地和家人、朋友、同事進行互動。

產生背景及歷程

生命記錄(lifelogging)是在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不斷融合,信息溝通技術、數字存儲技術不斷發展,設備小型化、便攜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它通過硬體和軟體的結合,使得生命體驗可以被捕捉、存儲,並且分享給他人。

范內瓦·布希與MEMEX

早在1945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Vannevar Bush)就提出要製造一種信息機器Memex(也就是“memory extender”這兩個單詞詞首的組合,意思是“記憶的延伸”),用來幫助人們記憶。他說:“這種機器可以儲存一個人所有的書籍、報告、通信記錄,並且有一種快速和靈活的機制用來查詢。”但是,他沒有說怎樣才能造出這種機器。在1945年,這種構想還屬於天方夜譚。

戈登·貝爾與MyLifeBits

戈登·貝爾和Sensecam 戈登·貝爾和Sensecam

隨後幾十年,個人電腦發展迅速,使得儲存和檢索信息成為可能。而且, 大容量硬碟正在變得越來越便宜。1998年開始,微軟公司舊金山實驗室的首席計算機科學家戈登·貝爾(Gordon Bell)決定嘗試製造世界上第一台Memex,實現在一台機器中“儲存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信息”。貝爾將這個實驗項目稱作“我的數字生活”(MyLifeBits)。

MyLifeBits為貝爾準備了一套新工具。這套工具會錄下他的電話通話內容、收聽的電台或收看的電視節目。當他在電腦上工作時,每瀏覽一個網頁,系統就自動保存網頁;每收發一次信息,系統也會保存。系統還會記錄他打開的文檔、播放過的歌曲,包括所有的搜尋操作,甚至會記錄他進行了多少次滑鼠和鍵盤操作。當貝爾出門在外,系統會通過一台隨身攜帶的GPS裝置追蹤他的位置,通過無線網路把信息備案。這樣,參照檔案中每張照片拍攝的時間,系統就能夠“知道”照片拍攝的地點。貝爾還成天把微軟特製的“感應相機”(Sensecam)掛在脖子上。Sensecam內安裝有許多感測器,這些感測器能感應人體的發熱量和所作出的行動等參數。系統內同時還安裝有微控制器,可以監視各個感測器的信號變化,並以此決定是否要進行拍攝。

可穿戴計算機之父:史蒂夫·曼恩

可穿戴計算機之父:史蒂夫·曼恩 可穿戴計算機之父:史蒂夫·曼恩

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是世界上首位“電子人”(cyborg)。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一直使用可穿戴式計算機記錄身邊的一切,可以說是“生命記錄”早期實踐者之一。曼恩最近的一個項目是EyeTap數碼眼鏡。這些EyeTap眼鏡可以固定在曼恩的頭骨里並通過腦機接口與他的大腦相連。這使得他可以持續記錄他的生活。

DARPA研究計畫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DARPA)也曾啟動一個關於lifelog的研究,旨在尋找能夠捕獲和儲存人類所有經歷的方法,以開發更高智慧型的機器人。研究希望創造一個有關人類生活的資料庫系統,將人一生的經歷全部記錄下來,包括他撥打的電話號碼、傳送的電子郵件到每一次呼吸、每一個腳步以及去過的每一個地方。現在,一些部落格高手已將其概念轉變為“普通人自我記錄的生命日誌”。

現實套用

生命記錄攝像機

現今已有兩種生命記錄攝像機原型誕生:Memoto生命記錄攝像機和OMG生命記錄攝像機。兩種攝像機都安裝在頭部的高度,能夠自動為使用者拍攝照片。生命記錄攝像機或許會成為開始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東西。將如此多的時刻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記憶將變得可以“搜尋”。

Memoto自動相機 Memoto自動相機

(1)Memoto自動相機

Memoto相機是一種突破傳統概念的新型相機,外形與普通郵票一般大小,只有26×26×9毫米。它能夠夾在用戶的外套上,通過將相機與iPhone應用程式相綁定,每30秒將生活點滴直播到網路,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份記憶都被永遠保存。這就是所謂的lifelogging技術。

在每一天結束時,將Memoto插入電腦,通過一個微型USB接口,將所有的照片上傳並發給雲計算伺服器。照片一旦上傳完成,可以通過公司的網站或iPhone或Android應用程式,按照片的位置、時間和日期進行查看,也可以與朋友分享。在隱私保護方面,Memoto相機將通過默認不公開、加密等方法來保護用戶的隱私。

(2)Autographer相機

OMG Life公司推出了Autograph相機,使用者只需將相機扣在衣服或者袋子上,相機就會自動進行拍攝。該相機衍生自另一項名為Vicon Revue的產品,Vicon Revue由微軟和OMG共同開發,是為記憶力嚴重衰退的病人所設計,以便提醒他們到過哪些地方,做過哪些事情。

Autograph相機的自動拍攝功能經過精密計算:其內置6個感應器,包括衛星定位、顏色感應、加速器、動態偵測器、溫度計以及磁力儀,幫助相機判斷在什麼時候進行拍攝。例如在你跑步追巴士之際,相機的加速器會自動感應並拍下照片;而當你從一間溫暖的酒吧走到大雪的街道上和朋友打招呼時,相機亦會自動拍下相片。人生愈精彩,拍攝出來的相片愈精彩,在數十年後回看這些每天拍攝的相片,將會是有趣的影像日記。

Autographer相機 Autographer相機

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是由谷歌公司於2012年4月發布的一款佩戴式眼鏡,它具有和智慧型手機一樣的功能,可以通過聲音控制拍照、視頻通話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網衝浪、處理文字信息和電子郵件等。該眼鏡能夠在使用者的眼前進行投影,其優點在於實現了“增強現實技術”,這種技術是通過計算機產生的感覺來增強真實感;但在佩戴谷歌眼鏡時,用戶右眼球必須看著視野右上方的投影儀微光,才能看清楚數據與文字,可能會造成用戶注意力分散,帶來潛在的危險。儘管谷歌眼鏡存在不足,但是其提供的功能在滿足使用者記錄生命的需要上可以發揮作用。

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

運動追蹤器

耐克和蘋果公司2006年合作推出了可以監控使用者跑步過程與效果的運動追蹤系列。裝備了Nike+後,你在跑步時包括速度、距離、時間、卡路里消耗值等跑步數據將被實時記錄在NIKE+的“數據接收器”中。Nike+由三部分組成:標有Nike+標誌的耐克運動鞋,發射數據、放置在左鞋鞋墊下凹槽的晶片以及“數據接收器”。

Nike+運動追蹤器 Nike+運動追蹤器

完美的人體資料庫

“生命記錄”能在未來醫療領域大有可為。如果能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測量與記錄人體體溫、心跳速率、血壓以及體內生化物質含量的話,這些數據集合起來會是非常寶貴的個人健康數據,它們可以建立起一個精準的健康狀況通報系統,不僅方便醫生及時診斷出病症,還能為個人用藥提供前所未有精確的判斷依據。計算機科學先驅戈登·貝爾本人就曾進行過兩次心臟旁路手術,他調出了“記憶銀行”里關於自己在飲食、鍛鍊以及心絞痛發作次數、症狀方面的內容,方便醫生更好地了解他的身體情況。

法律調查利器

“生命記錄”還可以成為一項法律調查利器。現在,許多離婚與辦公室性騷擾案件已經允許使用來自手機與網路的數碼證據,用於與當事人或證人的口供相對質。可以預想到,未來法院完全有理由要求調取案件相關人士的“生命記錄”資料。就像當年在轟動世界的“水門事件”中調取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錄音資料一樣。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森當年能夠留下這么多成為證物的錄音,全是因為他也是最早動了“生命記錄”念頭的先鋒者之一,尼克森原本希望這些錄音能為自己日後撰寫回憶錄提供素材。

未來發展趨勢

未來學家大膽想像:未來人類將利用納米技術把晶片植入體內,甚至操控神經系統,記錄和下載親吻等美好的記憶。再進一步,可穿在身上的超級微型計算機將把人一生的記憶都儲存下來,包括通過捕捉神經系統的活動信息來儲存你的思想和情感。英國電信公司未來學研究中心主任伊恩·皮爾森說:“事實上,意識只不過是另外一種官能,那正是我們試圖在計算機里增加的東西。”他預測:未來45年內,人類在肉體死亡之前,可以將自己的記憶、思維與個性等信息存入計算機。到2050年,死亡將變成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

其他相關技術

普適計算:普適計算的概念是由施樂實驗室的Mark Weiser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提出:未來計算機將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與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

增強現實: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場景或系統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

鏡像世界:戴維·傑勒恩特在1991年預言,人類將用數據流和算法創造出一個真實世界的微縮模型,允許我們以前所未有的豐富細節與深度,觀察和跟蹤真實世界。

虛擬世界:虛擬世界不同於增強現實、鏡像世界,因為它是以計算機模擬環境為基礎,以虛擬的人物化身為載體,用戶在其中生活、交流的網路世界。如Warcraft、Second Life等。

隱私權探討

隨著“生命記錄”的流行,從早餐的食譜、第一班捷運、第一個見面的人,到晚餐食物圖片、共餐人面孔、開車回家路上的風景,以及起床、洗涮、上班、出差、機場……一切都變得盡人皆知,隱私成為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雖然每個人在記錄“生命日誌”時,主要記錄的是自己的生活足跡,但其他人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在記錄里。打個比方,如果你打算將有自己在內的一張合照上傳到網上,但合照內還有其他可能不願意露臉的合影者,那你還有沒有權利將合照公開呢?同理,如果“生命日誌”記錄者選擇將部分記憶資料公開,是否會侵犯在裡面露臉露聲的人的權利?

美國《數字生活報告》也顯示了人們對網際網路時代下隱私的憂慮:調查人員對7213名用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55%的受訪者認為技術在奪走他們的隱私,超過一半的“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與電腦同時誕生一代)”擔心家人或朋友會在網站發布對自己不合適的個人信息。受訪者對技術不斷增長的擔憂包括社會化網路和線上數據收集對用戶隱私權利的侵犯,60%的受訪者認為人們錯誤地過多分享了他們自己的想法和體驗;2/3的“千禧一代”認為他們這代人沒有個人隱私的概念。

網路化個人需要在分享信息和信息暴露帶來的風險之間做出平衡。在這個數位化足跡能被快速追蹤,個人偏好、想法能被輕易揭露的時代,這個問題尤為重要。網際網路使用者該如何減少信息分享帶來的風險?一個新的均衡正在法律、商業和個人範圍內形成。

法律方面,立法者面對著立法的壓力,通過訂立標準說明哪些個人信息能被組織或政府機構利用,哪些不能,以及利用程式是怎樣的;商業發麵,一些公司開始抓住商機,幫助使用者保護隱私,只將想分享的信息展現給他人;個人方面,人們更加注意信息分享的規範,以及信息暴露的程度。信息通信技術的使用本來就是在便利和隱私方面進行摸索。展望未來,政府機構和服務提供商將在隱私保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對信息分享潛在的風險也會有更加謹慎的判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