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研究污染物在水體中混合輸移的規律及其套用的學科。水力學的一個新分支。工農業生產及生活中的污水、廢熱,未經足夠處理,就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等水域中,污染水體,惡化水質,日益嚴重地影響生態、環境。污染物在水體中會因與水體混合,隨水流輸移而稀釋;也會因化學、生物作用而降解。因此,水體本身有一定的自淨能力。環境水力學的主要目標是,探求因混合、輸移而形成的污染物濃度隨空間和時間的變化關係,為水質評價與預報、水質規劃與管理、排污工程的規劃設計以及水資源保護的合理措施提供基本依據。產生背景
工農業生產及生活中的污水、廢熱,未經足夠處理,就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等水域中,污染水體,惡化水質,日益嚴重地影響生態、環境。污染物在水體中會因與水體混合,隨水流輸移而稀釋;也會因化學、生物作用而降解。因此,水體本身有一定的自淨能力。污染物在水體中輸移的方式主要有:隨水流時均運動一道輸移的隨流,因溫度差或密度分層產生浮力作用而形成的對流,分子隨機運動所引起的分子擴散,紊流中因渦鏇脈動作用而形成的紊動擴散,斷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勻而使斷面平均濃度沿流改變的剪下離散。通過以上方式,污染物與周圍水體不斷混合,其濃度不斷降低。合理地設計排污口,可以增加周圍水體對污水的稀釋。當出流流體的密度與周圍流體相等,出流主要由初始動量驅動,則為淹沒射流;若初始動量影響極小,出流主要由浮力驅動,則為羽流;一般情況下,浮力與動量均影響出流,則為浮射流。對污染物的不同情況會形成不同的濃度變化規律。首先是全溶於水且不發生化學與生物學作用的保守物質;其次考慮密度變化的影響,熱水和鹽水屬於這一類;而後再計入化學作用、生物學作用以及沖刷沉澱等物理作用對污染物混合、輸移與降解的影響。不同水域(河流、湖泊、水庫、河口、海洋、地下水)特別是其中出現溫度分層或密度分層水體時,所發生的混合,更有各自的特點,也分別在環境水力學中專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