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出版圖書]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2004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建政。

出版信息

作者:李建政 主編 任南琪 主審 趙丹、秦智、張奎、王有志 編

叢書名:

出版日期:2004年6月 書號:7-5025-5608-7

開本:16 裝幀:平膜 版次:1版1次 頁數:336頁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傳統的微生物學知識為基礎,重點對微生物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與轉化中的作用,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理和氣態污染物的微生物處理技術與原理,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知識進行了系統而詳細的闡述,同時還編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全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基礎理論與實踐套用緊密結合,既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又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一、環境污染問題1

二、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產生與發展2

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2

四、微生物概述3

五、微生物學在環境工程中的作用6

思考題7

第二章 微生物學基礎8

第一節 非細胞生物--病毒8

一、病毒的形態大小、化學組成和結構8

二、病毒的增殖8

三、病毒生命活動的影響因素10

四、病毒的滅活方法與廢水中病毒的去除10

第二節 原核微生物10

一、細菌10

二、放線菌19

三、鞘細菌21

四、其他原核微生物22

第三節 真菌26

一、酵母菌26

二、黴菌29

第四節 藻類32

一、藻類的生物學特徵32

二、藻類的分布及生存條件33

三、藻類的繁殖33

四、環境工程中常見藻類34

第五節 原生動物37

一、原生動物的形態及生理特徵37

二、原生動物的分類37

第六節 微型後生生物40

一、輪蟲40

二、甲殼類動物41

三、線蟲41

四、寡毛類動物41

思考題42

第三章 微生物的營養與培養基43

第一節 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43

第二節 微生物的營養物質44

一、水分44

二、碳源45

三、氮源45

四、礦質營養46

五、生長因子47

第三節 營養物質的跨膜運輸47

一、單純擴散48

二、促進擴散48

三、主動運輸48

四、基團轉位49

第四節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49

一、光能自養型50

二、化能自養型50

三、光能異養型50

四、化能異養型50

第五節 培養基51

一、配製培養基的基本原則51

二、培養基的類型及其套用52

思考題55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代謝及其生物化學基礎56

第一節 新陳代謝56

第二節 微生物的酶和酶促反應56

一、酶的概念與特性56

二、酶的組成與結構57

三、酶的分類和命名58

四、酶作用的基本原理59

五、酶促反應動力學60

六、酶在環境工程中的套用62

第三節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63

一、化能異養型微生物的產能代謝63

二、化能自養型微生物的產能代謝67

三、光能自養型微生物的能量代謝68

第四節 微生物對有機物質的分解代謝68

一、不含氮有機物的分解68

二、含氮有機物的分解69

第五節 代謝調節70

一、酶活性的調節--反饋抑制作用機制70

二、酶合成的調節--誘導和阻遏作用機制70

思考題72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及其影響因素73

第一節 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概念73

第二節 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方法73

一、測定微生物的數量73

二、測定細胞物質的質量74

三、間接測定法74

第三節 微生物群體生長規律的研究方法75

一、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75

二、微生物的分批培養與群體生長規律75

三、同步培養79

四、連續培養80

第四節 活性污泥的生長規律及其指導意義82

一、活性污泥的生長曲線82

二、活性污泥生長曲線對廢水生物處理的指導意義84

第五節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因素86

一、溫度86

二、pH值89

三、氧化還原電位90

四、氧氣91

五、水的活度與滲透壓93

六、抗生素94

七、有毒化學物95

八、輻射與超音波97

第六節 菌種的退化、復壯和保藏98

一、菌種的退化與復壯98

二、菌種的保藏99

思考題100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102

第一節 微生物的遺傳102

一、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102

二、DNA的複製以及遺傳信息的表達105

第二節 微生物的突變107

一、突變的類型107

二、突變的機制109

第三節 細菌的基因重組110

一、轉化111

二、接合112

三、轉導113

第四節 遺傳工程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套用114

一、誘變育種114

二、基因工程與工程菌的構建115

三、PCR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套用116

思考題117

第七章 微生物生態學基礎118

第一節 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118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與功能118

二、生態學金字塔124

三、生態系統的平衡及其調節機制126

四、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129

第二節 土壤微生物生態129

一、土壤的生態條件129

二、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130

三、土壤污染與土壤自淨134

第三節 空氣微生物生態136

一、空氣的生態條件136

二、空氣微生物的種類及分布136

三、空氣微生物的衛生標準137

四、空氣微生物的檢測138

第四節 水體微生物生態138

一、水體微生物的生態特徵138

二、水體污染與水體的自淨142

三、河流污化帶系統及其生態學特徵144

第五節 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146

一、嗜冷微生物146

二、嗜高溫微生物147

三、嗜酸微生物147

四、嗜鹼微生物148

五、嗜鹽微生物148

六、其他極端環境微生物149

第六節 生態因子及其作用的基本規律150

一、生態因子的概念150

二、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150

三、生態因子作用的基本規律150

第七節 微生物之間的生態關係152

一、生存競爭152

二、原始合作154

三、共生關係155

四、偏害關係155

五、捕食關係155

六、寄生關係155

第八節 微生物的群落特徵156

一、群落及其基本特徵156

二、群落的生態演替156

三、頂極群落158

思考題158

第八章 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160

第一節 物質循環與微生物的礦化作用160

第二節 碳素循環160

一、自然界中的碳素循環160

二、微生物在碳素循環中的作用161

第三節 氮素循環162

一、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環162

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環中的作用162

第四節 硫素循環165

一、自然界中的硫素循環166

二、微生物在硫素循環中的作用166

第五節 磷素循環168

一、自然界中的磷素循環168

二、微生物在磷素循環中的作用169

第六節 鐵和錳的生物轉化170

一、氧化鐵和錳的微生物170

二、環境pH值對微生物氧化鐵、錳的影響171

三、鐵、錳轉化造成的危害172

第七節 微生物對有毒物質的降解與轉化173

一、對合成有機物的降解作用173

二、對無機污染物的轉化179

思考題182

第九章 水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學原理與技術183

第一節 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與類型183

一、污水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183

二、污水生物處理的類型184

第二節 污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及其微生物學原理184

一、活性污泥法184

二、生物膜法194

第三節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的微生物學原理與技術202

一、廢水厭氧生物處理的微生物學原理203

二、廢水厭氧生物處理的工藝條件及其控制208

三、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工藝與設備209

第四節 利用光合細菌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214

一、光合細菌的特性214

二、光合細菌淨化廢水的原理和基本工藝流程215

第五節 穩定塘217

一、穩定塘的概念及其特點217

二、穩定塘對污水的淨化機理218

三、穩定塘的主要類型220

第六節 水體的富營養化及其防治技術221

一、富營養化產生的原因221

二、富營養化的危害221

三、富營養化水體中的常見藻類222

四、評價水體富營養化的指標224

五、控制水體富營養化的措施與方法225

第七節 廢水處理脫氮除磷的微生物學原理與技術227

一、廢水脫氮除磷的意義227

二、廢水的生物脫氮原理與工藝228

三、廢水的生物除磷原理與工藝232

第八節 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預處理236

一、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預處理的目的和意義236

二、生物預處理的特點237

三、國內外實踐簡介238

第九節 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與飲用水的消毒239

一、水中的病原微生物239

二、飲用水的消毒240

思考題242

第十章 固體廢物的微生物處理技術244

第一節 固體廢物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244

一、好氧堆肥的生物學原理245

二、厭氧堆肥的生物學原理246

第二節 有機固體廢物的堆肥技術247

一、好氧堆肥247

二、厭氧堆肥250

第三節 衛生填埋251

一、填埋場地的選擇251

二、場地的設計252

三、填埋方法252

四、填埋坑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過程253

五、滲濾液的處理方法254

六、垃圾填埋場氣體的產生和控制方法256

第四節 厭氧發酵257

一、厭氧發酵工藝257

二、厭氧發酵裝置的結構和工作原理258

三、固體廢物厭氧發酵的影響因素259

四、城市糞便的厭氧發酵處理260

思考題261

第十一章 工業廢氣的微生物處理技術262

第一節 工業廢氣微生物處理原理與工藝類型262

一、工業廢氣微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262

二、工藝類型263

第二節 微生物吸收工藝263

第三節 微生物滴濾工藝264

第四節 微生物過濾工藝264

一、土壤濾池265

二、堆肥濾池266

三、微生物過濾箱266

四、生物濾池性能的影響因素267

第五節 污水處理過程的廢氣處理268

一、污水處理過程的廢氣來源268

二、活性污泥法淨化廢氣的機理與工藝過程268

三、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氣的優越性268

四、對廢水處理的影響269

第六節 廢氣微生物處理技術的發展現狀和展望270

思考題272

第十二章 污染環境的微生物修復273

第一節 生物修復技術原理273

一、生物修復的概念273

二、用於生物修復的微生物273

三、生物修復的影響因素275

四、套用生物修復技術的前提條件276

五、生物修復的主要方法276

第二節 生物修復技術的可行性研究276

一、生物修復技術的優點和局限性277

二、評價生物修復可行性的程式277

三、可處理性試驗278

第三節 微生物修復工程技術279

一、土壤生物修復工程技術279

二、地下水生物修復工程技術282

三、富營養化水體的微生物修復284

四、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復285

思考題287

第十三章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288

實驗一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菌、放線菌和藍細菌個體形態的觀察288

實驗二 好氧活性污泥中菌膠團形態和生物相的觀察291

實驗三 微生物直接計數法293

實驗四 微生物的染色294

實驗五 培養基的製備和滅菌297

實驗六 細菌純種分離、培養和接種技術301

實驗七 純培養菌種的菌體、菌落形態觀察304

實驗八 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306

實驗九 水中大腸菌群數的測定308

實驗十 空氣微生物的檢測312

附錄315

附錄一 顯微鏡的維護與保養315

附錄二 常用染色液的配製315

附錄三 幾種常用染色方法317

附錄四 常用培養基318

主要參考文獻32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