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格局
進寺院先經過一道山門。山門的右邊是一座長街頭山,左邊是一座祖師墳山。這兩座山猶如兩道綠色高牆,闊的平均是上百米,長度至寺院前僧人的練武場,共長達330多米,左右兩邊各建有數百間僧舍,中間是人、馬行走的行道,其面積是40畝,即2640多平方。天橋前僧人的練武場,其場地面積是7畝,即460多平方。梅峰山的右邊一條叫水後門溪,流入整座寺院前天橋下的小溪,左邊一條方丈坑溪,然後這兩條溪流合二為一,再流向山門前的一條小河。小河上建有幾座小橋,橋下流水潺潺,終年不息。我國的江河大都是向東流的,而瑞岩寺的河水卻流向西方天際,甚是少見,瑞岩寺又位於這西流河水的源頭地區,這就是我國佛教典籍中記載的瑞岩寺著名的“十里水西流”。
過天橋至梅峰山麓,裡面是一個圓形的山谷。這個山谷經丈量共18畝多土地,近12000平方。瑞岩寺的寺院就建在林濤溪聲。
2002年重建新建的大雄寶殿,殿堂里雄座著高大釋迦牟尼的大佛像與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交相映輝,其場面仍十分壯觀。這座重建的大雄寶殿就是按原來的大雄寶殿舊址新建的。大雄寶殿後面是三聖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的右手邊是鐘樓、禪堂、藥師殿、藏經閣,外面是廂房。大雄寶殿的左邊天橋外是養馬場,天橋里是鼓樓、齋堂、地藏殿、法堂閣、方丈閣,外面是廂房。梅峰山上的楊柳堂、土地堂、上檜堂、下檜堂、三官堂等原來也都是僧房。
瑞岩寺的寺產,據宋嘉定年間《赤誠志》記載,鼎盛時期的瑞岩寺有田地山林近6000畝,涉及到楊岙鄉、烏岩鄉。其村涉及到楊恩村、橫料村、聯豐村、麻車頭村、楊岙村、上朱村、瑞岩村等10多個村。
與日本之淵源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信教者曾4次到過瑞岩寺,給遺址照相,還帶去了瑞岩寺院裡淨土,曾有幾個研究宗教的日本學者也到黃岩尋訪瑞岩寺,他們還尋找皇太子寒岩義尹的足跡,朝拜日本曹洞宗的祖庭——瑞岩寺。由於寺院被毀,這幾個日本學者只得悵然而返。
1998年,日本臨黃友好交流協會會長,日本臨濟宗福島慶道一行來過瑞岩寺,2005年4月中旬,他又第二次組團來瑞岩寺朝拜,他們對瑞岩寺在原址上重建表示由衷的欣慰,希望瑞岩寺能夠儘快恢復原貌,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更好地交流中日文化發展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乾寧二年(八九五),朝廷賜名「瑞岩」。唐末,青原派分化為曹洞宗,瑞岩院成為浙東曹洞宗名剎。據《赤城記》記載,瑞岩院有廟產五千畝,居台州五縣三百六十二座寺院的第四位,黃岩的首位。
南宋寧宗年代,洞山十三代高僧如淨(寧波人)住持瑞岩淨土寺,進一步融合淨土「快速成佛法」,廣收僧徒,成為曹洞宗鼎盛時期。後來如淨又住持臨安淨慈寺和寧波天童寺。日本臨濟宗道元師從如淨,成為三大弟子之一。回國後在永平寺和總持寺宣揚曹洞宗,成為日本曹洞宗始祖。
明代初期,曹洞宗分支虎丘派高僧無慍住持瑞岩寺,「乃設三問勘,禪流不合即逐出。瑞岩三關道價日高,江湖英俊趨台不絕。」日本曹洞宗無慍之名,誠情相邀,無慍「固辭日本之聘」。
清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一月,瑞岩寺毀於戰火,從此一蹶不振。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知縣孫憙廢寺改義塾。今瑞岩寺僅存遺址。
一九八五年九月,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史跡參觀團訪問中國,其中有二人是日本曹洞宗宗學研究所所員,要求去瑞岩寺朝拜,未能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