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分子光化學(1)原理篇

圖書信息

現代分子光化學(1)原理篇

所屬類別

科技 >> 化學 >> 基礎化學

作者:[美]N.J.圖羅(Nicholas J. Turro)、[美]V.拉馬穆爾蒂(V.Ramamurthy)、[加]J.C.斯卡約諾(J.C.Scaiano) 著

叢書名: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書號:978-7-122-23120-8

開本:B5 710×1000 1/16 裝幀:精 版次:1版1次 頁數:392頁

內容簡介

《現代分子光化學》是有關分子光化學的經典之作,中文版根據內容設定劃分為原理篇和反應篇兩個分冊。“原理篇”系統總結了光化學與光物理的理論基礎,如輻射躍遷、非輻射躍遷、電子組態、電子轉移和能量轉移等。“反應篇”在“原理篇”基礎上,對有機光化學反應的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以各類典型有機分子如分子氧、烯烴、酮、烯酮、芳香族化合物、超分子化學為例,對其反應過程、反應產物及反應的可行性展開細緻的討論。

圖書目錄

(1)原理篇

第1章 緒論

第2章 激發態的電子構型、振動及自旋

第3章 能態間的躍遷: 光物理過程

第4章 輻射躍遷

第5章 非輻射躍遷

第6章 分子光化學原理

第7章 能量轉移和電子轉移

(2)反應篇

第8章 有機光化學

第9章 羰基化合物的光化學

第10章 烯烴光化學

第11章 烯酮和二烯酮的光化學

第12章 芳香化合物的光化學

第13章 超分子有機光化學: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控制有機光化學和光物理

第14章 分子氧和有機光化學

第15章 有機光化學反應歸納

本冊目錄

第1章 緒論1

1.1 什麼是分子有機光化學?1

1.2 通過分子結構的形象化及其轉換動態學來學習分子有機光化學2

1.3 為什麼要學習分子有機光化學?3

1.4 圖像化表示的價值和科學概念的形象化4

1.5 分子有機光化學的科學範式5

1.6 實驗研究和理解分子有機光化學的指導性樣本6

1.7 分子有機光化學的範式6

1.8 可能的、似乎可能的、最有可能的光化學過程的指導性範式7

1.9 通過分子有機光化學的範式來回答幾個重要的問題8

1.10 從全局性範式到日常可用的工作範式8

1.11 單重態、三重態、雙自由基和兩性離子:經由*R到P光化學途徑的關鍵結構11

1.12 能態圖:電子和自旋異構體13

1.13 分子光化學勢能面的描述16

1.14 結構、能量和時間:光化學過程中分子水平的基準和校正點20

1.15 分子能量中的校正點和數值基準21

1.16 光子計數22

1.17 計算1mol波長為λ頻率為ν的光子能量23

1.18 電磁光譜中光子能量的範圍23

1.19 分子尺寸和時間尺度的校正點與數值基準26

1.20 本書的計畫29

參考文獻30

第2章 激發態的電子構型、振動及自旋32

2.1 通過分子有機光化學範式來考察電子激發態的結構32

2.2 分子波函式和分子結構34

2.3 Born-Oppenheimer 近似:分子波函式及能量近似的起點36

2.4 近似波函式的重要定性特徵38

2.5 從量子力學的假設到對分子結構的觀察:期望值與矩陣元39

2.6 量子力學波函式、算符及矩陣元的運用精髓41

2.7 從原子軌道,到分子軌道,到電子構型,到電子態41

2.8 基態及激發態的電子構型42

2.9 從電子構型構建電子態45

2.10 從電子激發構型和Pauli原理構建激發單重態和三重態45

2.11 單重態和三重態的特徵構型:縮寫符號46

2.12 *R單重態和三重態的電子能差:電子相關性與電子交換量47

2.13 相同電子構型下電子激發態(*R)單重態與三重態相對能量及單重態-三重態能隙的評價48

2.14 分子體系中的單重態-三重態裂分樣本50

2.15 雙自由基活性中間體單重態與三重態之間的電子能差:自由基對I(RP) 和雙自由基I(BP)53

2.16 振動波函式模型:經典諧振子56

2.17 經典諧振子的量子力學版本60

2.18 量子力學諧振子的振動能級62

2.19 量子力學諧振子的振動波函式:雙原子分子波函式的形象化63

2.20 諧振子模型的一級近似:非諧振子64

2.21 對於採用波函式來建立量子直覺66

2.22 電子自旋:形象化自旋波函式的模型66

2.23 電子自旋的矢量模型68

2.24 矢量的重要性質68

2.25 電子自旋的矢量表示68

2.26 自旋多重態:電子自旋的允許取向70

2.27 兩個耦合電子自旋的矢量模型:單重態與三重態71

2.28 不確定原理和電子自旋的可能取向錐73

2.29 兩個1/2自旋耦合的可能取向錐:以單重態和三重態取向錐為基礎對自旋態的相互轉換進行形象化75

2.30 因自旋角動量而建立起自旋角動量與磁矩間的聯繫75

2.31 角動量和磁矩的關係:電子角動量的物理模型76

2.32 電子在玻爾軌道上的磁矩76

2.33 磁矩與電子自旋間的關係78

2.34 經典磁體在外加磁場下的磁能級79

2.35 無耦合磁場下的量子磁體81

2.36 磁場中的量子力學磁體:為外加磁場下的自旋構建磁態能級圖81

2.37 單電子自旋及兩個耦合電子自旋的磁能級圖82

2.38 包括電子交換相互作用J的磁能級圖83

2.39 兩個磁偶極間的相互作用:磁相互作用能量的取向和距離依賴性84

2.40 概要:電子、振動、自旋的結構和能量86

參考文獻86

第3章 能態間的躍遷:光物理過程87

3.1 能態間的躍遷87

3.2 狀態間模式轉換的起始點89

3.3 經典的化學動態學:一些初步的評述90

3.4 量子動態學:態與態間的躍遷90

3.5 擾動理論90

3.6 躍遷機率選擇規則的宗旨94

3.7 作為電子躍遷觸發的核的振動運動;電子振動耦合和電子振動態:核運動對於電子能量和電子結構的影響95

3.8 振動對於電子態間躍遷的影響;Franck-Condon原理98

3.9 Franck-Condon原理對輻射躍遷的經典和半經典諧振子模型99

3.10 Franck-Condon原理及輻射躍遷的量子力學解釋102

3.11 Franck-Condon原理和非輻射躍遷104

3.12 在不同多重性自旋態間的輻射和非輻射躍遷108

3.13 自旋動態學:角動量矢量的經典進動109

3.14 在可能取向的錐體中量子力學磁體的進動112

3.15 自旋進動的重要特徵113

3.16 耦合磁場強度和進動速度間的一些定量基準的關係114

3.17 自旋態間的躍遷:磁能及相互作用116

3.18 在電子自旋耦合中,電子交換(J)的作用116

3.19 自旋與磁場耦合:自旋躍遷和系間竄越的圖像化117

3.20 磁態間躍遷的矢量模型119

3.21 自旋-軌道耦合:有機分子中誘導自旋變化的主要機制120

3.22 兩個自旋與第三個自旋的耦合:T+→S和T?→S躍遷126

3.23 涉及兩個相關自旋的耦合:T0→S躍遷128

3.24 雙自由基I(D)中的系間竄越:自由基對,I(RP) 和雙自由基I(BR)129

3.25 I(D)中的自旋-軌道耦合:相關軌道取向的規則129

3.26 柔性雙自由基的系間竄越132

3.27 各種躍遷的共同特徵135

參考文獻135

第4章 輻射躍遷136

4.1 有機分子的光吸收和光發射136

4.2 光的本質:系列範式的變遷136

4.3 黑體輻射和“紫外災難”及光能的普朗克量子化:能量量子化138

4.4 光電效應與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化——光的量子:光子139

4.5 如果光波具有粒子的性質,那么粒子是否也具有波動的性質呢?——德布羅意統一物質和光141

4.6 有機分子的吸收和發射光譜:分子光物理的態能級圖142

4.7 有機分子的吸收和發射光譜實驗:基準143

4.8 光的本質:從粒子到波動,再到波動的粒子145

4.9 光吸收的圖像表達法145

4.10 電子與光的電力和磁力間的相互作用146

4.11 光與分子相互作用的機制:光作為一種波動147

4.12 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樣本:氫原子148

4.13 對氫原子與氫分子光吸收的經典敘述到量子力學的敘述149

4.14 光子,一種無質量的試劑152

4.15 光譜實驗值與理論值的關係154

4.16 振子強度概念155

4.17 振子強度的經典概念與量子力學瞬時偶極矩間的關係156

4.18 ε,ke0,τe0,〈ψ1/P/ψ2〉與?間關係的例子157

4.19 與發射和吸收光譜相關的定量理論實驗測試159

4.20 吸收和發射光譜的形狀160

4.21 Franck-Condon原理和有機分子的吸收光譜163

4.22 Franck-Condon原理和發射光譜166

4.23 軌道組態混合與多重性混合對輻射躍遷的影響167

4.24 有機分子對光的吸收或發射的實例170

4.25 吸收、發射和激發光譜171

4.26 輻射躍遷參數的數量級估計173

4.27 發光(*R→R+hν)量子產率178

4.28 螢光量子產率的實驗例子183

4.29 從發射光譜測定ES和ET的“態能量”187

4.30 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禁阻的輻射躍遷188

4.31 涉及多重性變化的輻射躍遷:S0"T(n, π*)和S0"T(π, π*)躍遷的樣本189

4.32 自旋禁阻輻射躍遷的實驗樣本:S0→T1吸收和T1→S0的磷光輻射192

4.33 磷光量子產率ФP:T1→S0+hν過程194

4.34 在室溫下流動溶液的磷光195

4.35 電子激發態的吸收光譜196

4.36 涉及兩個分子的輻射躍遷:絡合物和激基複合物的吸收197

4.37 基態的電荷轉移吸收絡合物的例子198

4.38 激基締合物和激基複合物199

4.39 激基締合物的樣本:芘和芳香化合物203

4.40 激基複合物和激基複合物的發射205

4.41 扭曲的分子內電荷轉移態(TICT)207

4.42 “上層”激發單重態和三重態的發射;薁的反常209

參考文獻210

第5章 非輻射躍遷213

5.1 非輻射躍遷是電子弛豫的一種形式213

5.2 非輻射電子躍遷可看作是代表點在電子勢能面上的運動214

5.3 態與態間非輻射躍遷的波動力學解釋217

5.4 非輻射躍遷與Born-Oppenheimer近似失效221

5.5 強避免與匹配勢能面間的本質區別221

5.6 接近於零級能面交叉的錐體交集221

5.7 非輻射躍遷參數化模型的公式表述222

5.8 通過振動運動及電子振動混合促進非輻射躍遷的圖像化222

5.9 系間竄越:通過自旋-軌道耦合促進非輻射躍遷及其圖像化226

5.10 分子中系間竄躍的選擇規則227

5.11 分子結構與非輻射躍遷效率和速率間的關係:誘導電子非輻射躍遷的伸縮和扭曲機制231

5.12 “油滑栓”(loose bolt)和“自由轉子”效應:促進體與接受體的振動232

5.13 大能量間隔“匹配”面間的非輻射躍遷234

5.14 影響振動弛豫速率的一些因素236

5.15 從定量的發射參數來評估非輻射過程的速度常數238

5.16 從光譜發射數據來評價光物理過程速率的例子240

5.17 內轉換(Sn→S1, S1→S0, Tn→T1)242

5.18 *R的激發態結構與內轉換速率的關係243

5.19 內轉換(S1→S0)的能隙定律245

5.20 內轉換的氘代同位素試驗246

5.21 Sn→S1內轉換反常減慢實例247

5.22 S1→T1的系間竄越247

5.23 S1→T1系間竄越與分子結構間的關係248

5.24 S1→Tn系間竄越的溫度依賴性250

5.25 系間竄越(T1→S0)250

5.26 T1→S0系間竄越與分子結構間的關係250

5.27 T1→S0 系間竄越的能隙定律:氘同位素對系間竄越的影響251

5.28 自旋禁阻非輻射躍遷的擾動252

5.29 重原子效應對系間竄越的內擾動作用253

5.30 系間竄越的外部擾動作用254

5.31 非輻射躍遷與光化學過程間的關係255

參考文獻256

第6章 分子光化學原理259

6.1 有機光化學反應導論259

6.2 勢能曲線和勢能面261

6.3 經典代表點在勢能面上的運動262

6.4 碰撞和振動對代表點在能面上運動的影響263

6.5 在勢能面上的非輻射躍遷:從*R到P過程中的能面極大、能面極小和漏斗264

6.6 有機光化學反應的範式264

6.7 以勢能面為基礎的有機光化學反應的一般性理論266

6.8 光化學反應中可能的分子結構和可能的反應路徑267

6.9 從激發態能面到基態能面的"漏斗"的拓撲學:光譜極小、延伸的能面接觸、能面的匹配、能面的交叉及分開267

6.10 從二維PE曲線到三維PE面:二維到三維的"跳躍"270

6.11 初始光化學過程中涉及的對應於面迴避和面接觸的漏斗270

6.12 “非交叉規則”及其違例:錐形交叉及其可視化271

6.13 錐體交叉的一些重要且獨特的性質272

6.14 類雙自由基結構及其幾何構型276

6.15 從伸長的(鍵和扭曲的(鍵產生類雙自由基結構278

6.16 由(鍵伸長和鍵的斷裂產生類雙自由基幾何結構的範例:氫分子(鍵的伸長278

6.17 (鍵的扭轉和斷裂產生類雙自由基幾何學結構的範例:乙烯(鍵的扭曲281

6.18 前線軌道相互作用導向能面上的最低能量途徑和能壘283

6.19 前線軌道的最大正重疊原理285

6.20 通過軌道相互作用的穩定性:基於最大正相重疊和最小能隙的選擇規則285

6.21 有機光反應中常見的軌道相互作用286

6.22 從反應*R→I或*R→F→P的軌道相互作用來選擇反應坐標:涉及類雙自由基中間體的協同光化學反應和光化學反應的範例288

6.23 電子軌道和態相關圖289

6.24 光化學協同周環反應的範例:環丁烯的電環開環和1,3-丁二烯的閉環反應289

6.25 涉及以自由基為半充滿分子軌道模型的前線軌道相互作用290

6.26 軌道和態的相關圖293

6.27 選定反應坐標的電子軌道和態相關圖的構建294

6.28 對於協同光化學周環反應的典型態相關圖294

6.29 環丁烯和1,3-丁二烯電環反應的軌道和狀態分類:一個協同反應的範例294

6.30 協同的光化學周環反應和錐體的交集297

6.31 非協同光反應的典型態相關圖:含中間體(雙自由基和兩性離子)的反應297

6.32 固有的軌道相關圖298

6.33 小勢壘在決定光化學過程效率中的作用298

6.34 n, π*態光化學反應的範例299

6.35 對稱面的假設:Salem圖表300

6.36 n,π*態的n軌道引發的反應的態相關圖:通過共平面反應坐標提取氫301

6.37 樣本態相關圖擴展到達的新境況303

6.38 酮的斷裂的態相關圖303

6.39 π,π*和n,π*態可能的初級光反應標準組306

6.40 π,π*態可能的初級光化學反應特徵306

6.41 n,π*態可能的特徵初級光化學過程307

6.42 結論:能面可作為反應圖表308

參考文獻309

第7章 能量轉移和電子轉移310

7.1 能量轉移和電子轉移概述310

7.2 能量和電子轉移的電子交換相互作用314

7.3 能量轉移和電子轉移的“簡易”機制318

7.4 能量和電子轉移的機制:相同點和不同點321

7.5 偶極-偶極相互作用能量轉移的圖像化:發射天線與接收天線機制324

7.6 偶極-偶極能量轉移的Forster理論定量分析325

7.7 kET與能量轉移效率和給受體間距離RDA的關係328

7.8 偶極-偶極能量轉移的實驗測試330

7.9 電子交換過程:由碰撞和軌道重疊機制所引起的能量轉移333

7.10 電子交換:能量轉移的軌道重疊或碰撞機制334

7.11 導致激發態產生的電子轉移過程335

7.12 三重態-三重態湮滅(TTA):通過電子交換相互作用能量轉移的特例336

7.13 電子轉移:機制和能量學原理338

7.14 電子轉移的Marcus理論345

7.15 對電子轉移反應坐標的進一步考察354

7.16 對光誘導電子轉移Marcus反轉區的實驗證明356

7.17 一些證明Marcus理論的光誘導電子轉移的例子358

7.18 長程電子轉移359

7.19 長程電子轉移的機理:通過空間和通過鍵的相互作用360

7.20 三重態-三重態能量轉移和電子轉移的定量比較362

7.21 分子內的電子、空穴以及三重態轉移的關係363

7.22 通過柔性連線體連線的給體與受體間的光誘導電子轉移363

7.23 溶液中自由擴散物種的Marcus反轉區實驗觀測364

7.24 通過控制電子轉移驅動力(ΔG)的變化來控制電子轉移分離的速度和效率365

7.25 Marcus理論在控制產物分布中的套用367

7.26 電荷轉移到自由離子的結構連續性:激基複合物、接觸的離子對、溶劑分離的離子自由基對以及自由的離子對369

7.27 激基複合物與接觸的離子自由基對間的比較373

7.28 能量轉移和電子轉移的平衡375

7.29 能量轉移的平衡375

7.30 基態下的電子轉移平衡377

7.31 激發態的電子轉移平衡378

7.32 電子轉移反應導致激發態的生成:化學發光反應378

7.33 溶液中能量轉移和電子轉移過程的分子擴散作用379

7.34 通過擴散控制的能量轉移樣本380

7.35 對擴散控制過程速率常數的估算382

7.36 近程-擴散控制反應的實例:碰撞複合物的可逆生成385

7.37 籠效應386

7.38 擴散的距離-時間相互關係388

7.39 涉及荷電物種體系中的擴散控制389

7.40 概要390

參考文獻39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