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猷

王大猷

王大猷(1800-1877),男,清朝官員,曾任欒城、獻縣、天津知縣等職。

人物生平

大猷(1800-1877)號九坡,乾隆十年(1800,庚申)出生於石門縣城附近的二都坪。歷任欒城、獻縣、天津知縣。署晉州、直隸通州知州。
他善於文采,其詩作慷慨流暢,常常語句恢宏,警絕不斷。人們觀後無不拍案叫絕。十幾歲就考取了秀才。二十歲剛出頭(1821年,辛巳,道光元年)就考中舉人。主考官見他字寫得好,挑他為謄錄,寫成即補為欒城知縣。他為人俠膽忠義,為諸生(秀才)時,見同輩有困難,即慷慨傾囊,積極調養、攝護,不遺餘力。

軼事典故

相傳他出生時正巧他祖父逝世,三歲時又死了父親,遂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母親能幹、貞節,終生未改嫁。大猷聰明伶俐,七歲時開始讀私塾,期期名列前矛。一次他見到縣裡張榜進行縣試,便稟告母親自己願意應試,母親見他還只十二歲,不知天高地厚,不讓出去,順手給他一個梨子有意考考他:“這個梨子能夠多少人吃?”大猷沒有立即回答,他把梨子用擂缽研成泥,將汁倒進酒缸里,反問母親:“你看這梨子現在能夠多少人吃?”媽媽心中有數了,讓他去應試,結果他考得很出色。
鹹豐時, 王大猷他在天津任知縣,朝廷明令查禁鴉片,他遵行不稍移。有個煙販子以白銀一萬五千兩賄猷,求其通融放行,王大猷不僅不為白銀所動,反而嚴守關卡,加強巡邏,被人稱為“鐵漢”。他介潔自守,不肯俯仰權貴。在任通州知州時,時任大學士齊某,其長子依仗父親權勢販賣鴉片。他以為叔父奔喪作幌子,裝一百條船通過通州。王大猷接到探報立即趕赴關口,下令船支靠岸,接受檢查。齊公子以褻瀆亡靈為由拒不受查。王大猷只得率隨從強行登船,果然船船是棺材。王大猷自知有詐:哪有死一人裝百口棺、九十九陪葬,比皇帝還風光?當即要開棺驗屍。
齊公子氣急敗壞地說:“開棺可以,你我必簽字劃押:不是死人,我把人頭給你,是死人,你把人頭給我。” 王大猷略一思索,答應了齊公子,兩人當即簽字劃押。次日王大猷帶領隨從,打開四十付棺材,一看,都裝的是死人。出了一身冷汗。回到衙門後,他即令手下人把附近打魚的漁民都請到府上來,要他們架船到齊公子船邊捕魚,打探情報。漁民上船下船,撒網收網,吆五喝六,搞得齊公子船隊不安寧。他們發牢騷說:“你們王大人真假不辯,還辦何案。”漁民聽到這個話,立即報告王大猷,這時王大猷正在用尺測量一戶人家的棺材寬窄厚薄,他一聽,心中有數了。次日。他帶起隨從去開棺,一量棺材寬窄厚薄,恍然大悟,立即令手下砸開棺蓋,口口棺材是夾層,夾層中間塞煙土。
王大猷下令將棺材和煙土一併沒收,將鴉片在官碼頭當眾燒毀。同時,將齊公子收監後斬首,隨即上奏皇上。皇帝看完奏摺稱嘆不已,親賜“鐵面無私”大匾一塊。王大猷估計齊閣老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必然會尋機找他的麻煩,便心生一計,在街上找來一個乞丐婆小住府上,對人說是他母親,並如此這般調教她一番。不出所料,一日,齊閣老派人抬著厚禮來府,說是來謝王大人。“媽媽”見大人來府,也不管他是誰,拿著一根棍要王大猷跪下,朝他直打三棍,一邊打還一邊數落他:“兒子,叫你不做官你偏要做官,膽子越來越大,閣老的兒子你都敢斬。斬了,你傷了閣老,不斬罷又害了國家和百姓……這個官不能當啊……”齊閣老見王大猷的母親教子,就知趣走開了。待齊大人一走,王大猷就令手下人把禮品送還齊府。齊大人自不甘心,王大猷知他會再來找岔。
一天,他知道齊大人要來府的訊息,便叫隨從買來豬血當飯吃,又對手下作了番交代。次日,齊大人果然來府,合府上下均說王大人病重,已入膏肓,還端來王大人的大便給他看,一看全是黑色,齊大人掩鼻而回,發出聲聲冷笑。
王大猷斬了齊公子,皇上又下詔任他為江南巡撫。王大猷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再繼續為官必遭人算計,便奏請皇上賜歸養母。獲準,便輕裝簡從地回歸故里,臨行,相送者巷衢充盈。他激流勇退,遂不復再出。

相關遺蹟

王大猷平生建樹頗多,一輩子為民辦好事。1823年(癸未)在北京曾督建澧陽會館,

梯雲塔梯雲塔
以利縣人讀書迎考,辦事小住,任欒城、獻縣、天津知縣時,到一地均樂於籌資金興辦書院。宦歸後,募修縣義河渡、文星樓、城隍廟、清泉廟、靈泉廟。
他到過許多州縣城鎮,不少州府所在地均有一座巍峨的寶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王大猷歸隱後,和朋友們商量,決心在澧水南岸二都坪募建一座寶塔,一陪風水二鎮妖。然而建塔談何容易。要錢、要人、要材料、要技術。他一一謀劃,一一操辦。
道光三十年(1850)春,在縣府的支持下,他貼出了籌資告示:凡貧困人家、平頭百姓捐資,不管一串半錢(銀),均入賬刻名;凡大戶官宦捐資,不上千串只入賬不刻名。告示一出,有鑒他的威望,石門甚至澧水流域的士民均樂意捐輸,或銀兩或實物。縣人唐恩賢一次捐緡錢五千串(約合五千大洋)。
不過也有例外的。一次,他同傭人一道到安福(今臨澧)縣蔣家籌款,蔣家僅派一名先生接待他,先生知道他的來意後,知乎也者敷衍了事。王大猷見狀調頭就走,僅在蔣家外牆上寫上“水繞四門”四個字。原來,蔣家是江南富戶,良田數萬頃,奴婢成群,蔣宅四面是人工鑿的河道,院裡樓台、亭、閣飛檐斗拱,假山人工湖,並相成趣,氣勢恢宏。王大猷走後,蔣家財主問接待的人:“王大猷說了些什麼?”
“沒說什麼,僅在外牆上寫了‘水繞四門’四個字。”財主一聽,頓覺大事不妙,心想平民建房“水繞四門”是超格犯律的。他王大猷連宰相公子都敢殺,難保他不參我一本。三天后,蔣家用三條船載來豬、羊、大米等修塔實物和錢財,捐給王大猷。蔣家主人還登門謝罪。
又一次,王大猷到石門縣城江家籌款,江家財主避之不見。這個財主有些劣跡,名聲不大好。王大猷就在財主家牆上寫道:“你的前額恐怕碰到我的筆桿矣。”江財主見到這行字,想到自己一些不端行為,連忙派人將王大猷請來,設宴款待。席間,江財主表明不但為建塔捐資千串,還要在縣城澧水北岸建一座八角樓,以與澧南寶塔相呼應。王大猷自然很欣賞他的舉動。江財主說到做到,六個月里,在石門縣城官碼頭獨資興建了一幢高達二十米的木質八角樓。
資金籌措差不多後,四月份即開始動工,他召來幾百名民工和百多號技術精湛的石匠、木匠,打岩、扎架、放樣。石料到大龍潭月亮灣采,再用船運到較近的河邊,每天有幾百人上工地。隨著塔身不斷升高,需要扎架、搭浮橋,他又派人到四鄉采樹。浮橋搭了幾里路長。這樣,不管幾百斤、上千斤的石頭,均如履平地地抬上去。王大猷天天親臨現場指導、督查。開始進度較慢,他向分管主事說:“你們必須一月建一層,建好了,除了給工錢還有獎。”民工們勁頭足了,日夜苦幹,每月按時建成一層。王大猷說話算話,按月發工錢、兌獎金,整個塔共七層,僅建七個月。塔基層圍30米,高3米多,每上一層周長縮小一點。石頭銜接,全用糯米、石頭、桐油調和,再夾生鐵板而成。塔高約40米,命名為梯雲塔。當年動工,當年完工,工程浩大而質量又好,實為澧水流域少見。

史籍記載

王大猷為官勤廉,介潔自守。史載:“居官箴規自勉(同治縣誌語)”,無論做縣官、州官,均一騎一從,不帶眷屬,不延幕賓,勤於職守,凡奏疏、公文、案判均皆自手起稿,“終日坐堂,皇無稍離。有訟者當面批差,喚其指控者至,立於讞斷(審判定罪),無枉無留”(同治縣誌語),所到之處,洗冤禁暴,積案一空,吏役均可面言,有“公府如僧舍”之美譽。
王大猷任職的所在州、縣士民曾經作“奉扇”、“懸鏡”、“戴月”、“飲水”四幅圖畫,以象徵大猷仁、明、勤、廉,並賦詩百章予以歌頌,其中有“自有天津只此官”之句。
王大猷歸隱後,為民辦事不少。平日或為人息爭罷訟,或為人排憂解難。當然也與諸文士飲酒賦詩。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興起,他奉上諭,操辦澧屬捐輸,鞠躬盡瘁,成績卓著省州保薦,詔加運同銜。1877年病故鄉里,享年七十七歲,誥受奉直大夫,其妻,誥封宜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