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文化革命”中國中畢業、插隊、招工。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公開招考研究人員,以論文和英語作文破格 報考世界史專業印度史研究方向。錄取後至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即以佛教研究為專業。現被聘為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宗教研究所所長、長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其他學術兼職有: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特邀研究員,《中華大藏經》(下編)編委,《社會科學評論》編委,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終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玉華玄奘研究所名譽所長,陝西傳統文化研究院秘書長、研究部主任,西安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專家理事等。
主要成就
研究專業集中在中國佛教,具體方向一是五代之前的中國漢傳佛教,二是陝西佛教文化資源與陝西社會發 展。從1981年以來,先後承擔過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2項國際合作課題(1項擔任中方負責人)、7項國家課題(2項擔任課題負責人、2項擔任分項目負責人)、4項陝西省專項課題(3項擔任課題負責人)。在境內外公開發表《長安佛教史論》、《大興善寺》、《道宣大師傳》等著作5部,論文五十餘篇。任《玄奘研究》、《玄奘精神與西部文化》副主編。參加研究編撰的大型項目有《佛教大辭典》、《中國歷史大辭典·隋唐五代·佛教》、《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佛教分支》、《中國佛教文化大觀·名山寺塔》等。此外,還主持完成了一些立項調研報告,如《鳩摩羅什關中業績研究》、《新世紀之交陝西宗教文化現狀》、《秦嶺北麓(中段)宗教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律宗祖庭淨業寺調查研究》等。
學術觀點
一是中國佛教的定性和定位。有佛教外來性中的相對性觀點,堅持隋唐佛教“中國化”說和五代分期說,隋代佛教的歷史意義,佛教祖庭的定義與標誌等。二是提出“長安文化”的概念和設定了“長安文化”的內涵模型,對其文化 性格與佛教的關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三是對佛教人物、宗派、寺院、經典等史實的考證。如法顯的師承關係,“南義北禪”結束的標誌,隋唐國立譯場,隋代大興城佛寺以及大興善寺、日嚴寺,玄奘譯場助譯僧,道宣生平與律學源流,般若故里等等問題,經過考證,提出了新的觀點。四是佛教現狀及其文化資源的研究。對陝西的佛教歷史與現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提出“長安縣是中國佛教文化第一縣”的觀點。另在法門寺佛指舍利的文化意義、佛教寺院的社會功能、香港佛教的走向、佛教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矛盾等問題上也有自己的見解。
策劃組織
參與策劃組織了在陝西召開的第一、二屆玄奘國際學術討論會、中日‘長安佛教與日本’學術研討會、中韓儒釋道三教學術研討會、第十次中日學術交流會和全國隋唐佛教學術討論會、玄奘精神與西部文化學術研討會、玄奘與紫閣寺學術論證會等。曾應邀赴日本、泰國和台灣、香港等地進行學術訪問和交流。
研究計畫
陝西省佛教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研究、終南山北麓名剎古寺現狀與旅遊開發、《中華大藏經》(下編)入藏經典的編輯校點和陝西漢傳佛教祖庭調查研究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