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
煞角 sā'guǒ
重慶方言,來源於木工的術語。
指事情結束。
引申
“煞角”本意是因重慶地區多山,農民開荒種地須做成梯田,與北方方整農田大不一樣。梯田都不規則,小塊錯落,狹長彎曲,田地兩頭往往形成尖角。在梯田裡犁田、插秧,通常的順序便是從一個角開始,到另一個角結束,因此叫做“煞角”。
歷史
在下江人口中,“殺角”亦有出處。抗戰時,有 一下江人陳老先生想品味一下重慶的河水豆花,剛跨進店堂,忽聞麼師大聲武氣地唱道:“殺角了,殺角了!”巴人巴語與吳楚鄉音終有隔閡,巴人一句“殺角”, 吳人聽似“殺鍋”,好在意思互相都理解:完了,打烊了,哪裡還有河水豆花吃呢?殺過與殺鍋,算不上方言源頭,作為閒龍門陣,擺擺何妨,也還風趣。
殺角、殺果、煞角、殺各、殺過、殺鍋、煞果,凡此種種,無論是風俗學家在定書面語時的各家之言,抑或是軼聞掌故、民間傳說、販子別史,仍不失為“巴蜀方言”辨微探源的有利之舉,姑妄言之,姑妄言之,又何妨不行兼收並蓄呢。
“殺角”或“煞果”,打頭的“殺”字,有相通之義,且頗有些歷史淵源。“殺”與“煞”,古義且腔調同,《廣韻》說:“煞”同“殺”,本殺死義。《 冠子》說:“比干、子胥好忠諫,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文中的“煞”,皆作“殺”解,引申開來,則有完畢、中止之義。
“煞”、“殺”,不只作殺死義,古代還有收割 義,《資治通鑑》“老禾不早殺,余種穢良田”。這兒的“殺”與“割”同義,“殺禾”即“割稻”。一年繁忙,春華秋實,碩果纍纍,谷囤倉滿,農活有了成果, 該完畢了,該空閒些時日了,農民口中,遂有了“煞割”俚語流傳開來。農民謂之“煞割”,既是收割,亦是殺角之又一別解。“煞割”了,一起意味著農閒由此而開端了。
在巴蜀方言中,殺角(角讀go音)一語,即是收尾、打烊、完了、完畢的意思。在書面表達中,“殺角”有時又寫作“煞角”或“煞割”,終究哪種寫法對呢?著筆之際,令人也有點左右為難。
已故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在他的小說《死水微瀾》、《大波》等著作中,常用巴蜀方言,獨具當地風俗特徵。李劼人先生在定書面語時,將“煞角”寫成“煞果”(果音閣),還特別註明,這兒的“果”字,讀“閣”音,意即完畢、完了。
“殺角”,與“煞角”、“煞果”,意思一樣, 出處各異。“殺角”源於木匠的木匠活術語。新近的傳統木匠口中所謂之“殺角”,即是當各個做好的部件逐個按序逗榫組成之後,再用鋸子在每個方角的兩塊木材交合處悄悄拉上一鋸,好讓縫口,清絲嚴縫。這道工序,學名叫“收鋸”。巴蜀方言,俗稱“殺角”。
“殺角”,有人說是因“殺過”一語變換轉借而 來。聽說明崇禎十六年那年,張獻忠從湖廣殺將入川。失敗的官兵大舉分布流言,說張獻忠是天上的黑煞星下凡,這回殺奔重慶來要將重慶人斬草除根,血洗巴蜀。 重慶城區的老百姓紛繁棄家出走,潛往山鄉逃避。流亡途中,心懸惶惑,但凡遇到生疏路人,便會趨身上前探問,“張獻忠殺過來了沒有?”“殺過沒有?”因語 音、聽覺之誤,“殺過”一語,發生歧義,“殺過”竟成了“殺角”。這才又有了“煞果”、“殺角”等語。
反義詞
架墨 jià'mié
舊時的木工活路有一道工序叫“解料”,即將樹木分解成可用的木料。解料時,先將墨斗架於樹木上,然後按所需尺寸彈上墨線,再按墨線走向開鋸,這個彈墨線的過程,就叫架墨。因為彈墨線是木工所有工序的開始,故用架墨來表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