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唱首歌吧:公民讀本個人編

為我唱首歌吧:公民讀本個人編

李慶明主編的《中國公民讀本個人編——為我唱首歌吧》以《為我唱首歌吧》來命名,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理解。其一,公民社會視野中的個人首先要是一個獨立的人。其二,個人領域的公民性涉及到從個人誕生、生活到死亡必須處理的各種私人性行為。 通過閱讀《中國公民讀本個人編——為我唱首歌吧》,你可以從“我之歌”、“慢慢走,欣賞啊”、“讓生命美麗”、“我為什麼生活”、“人人獨立,國家就能獨立”、“在自由和力量飛翔”、“生之燦爛,死之靜美”這些章節中了解勿傷身害己、勿縱慾過度、勿荒疏生命、勿自卑自傲等消極的德性,知道合理養身、合理賺錢、獨立自主、捍衛尊嚴、完善人格等積極的德性。同時這些大家手筆、歷久彌新的“道德文字”也能幫助你了解自我、個性、尊嚴、情趣、審美、獨立、憐憫、善良、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等曾被我們忽略的存在。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少年兒童的教育問題歷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少年兒童的德性成長不僅關乎他們自身的福祉,也關乎家庭、社會、民族、國家和人類未來的福祉。如何為這些小讀者選編適合他們閱讀的、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品德、修養的叢書,也成了每一個富於良知的出版人終日思考的問題。
“公民讀本”的系列叢書共分為五本,分別名為《中國公民讀本世界編——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中國公民讀本國家編——我有一個夢想》《中國公民讀本社會編——全世界都在對我微微笑》《中國公民讀本家庭編——家,甜蜜的家》和《中國公民讀本個人編——為我唱首歌吧》,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了作為新世紀的“公民”應該學習具備的各種素質,可以說這是一套面向小讀者的、關於公民修養的優秀的教育讀本。
李慶明主編的《中國公民讀本個人編——為我唱首歌吧》讓你了解勿傷身害己、勿縱慾過度、勿荒疏生命、勿自卑自傲等消極的德性,知道合理養身、合理賺錢、獨立自主、捍衛尊嚴、完善人格等積極的德性。也能幫助你了解自我、個性、尊嚴、情趣、審美、獨立、憐憫、善良、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等曾被我們忽略的存在。

作者簡介

李慶明,1959年生於南通市,研究生學歷,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屬學校校長。全國知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深圳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併兼任全國國小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曾於2001年5月,主持完成了部級課題“中師教育學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2年6月,主持完成了省級課題“田園式鄉村國小建設的個案研究”;著有《李吉林與情境教育》、《簡明中國教師百科全書》(國小分冊),在國家核心級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

圖書目錄

前言
我之歌
為什麼我就是我
我是誰?(外一則)
你的“自我”在哪裡?
你是誰?
成為你自己
我就是最大的奇蹟
人是什麼?
我之歌(節選)
自己之歌(節選)
自我
青春
孤獨是一種高貴
獨處的充實
白畫像
慢慢走,欣賞啊
十八歲出門遠行
竊讀記
童年遊戲
五昧
我的幼年教育
讀書的藝術
躲進書里
怎樣讀書
學問與趣味
哲學開始於仰望天穹(外一則)
美從何處尋?
審美的最高境界是心緒的自由和舒心的爽快
“黃金律”
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盛唐之音(節選)
讓生命美麗
獅子的頭髮燒掉後
去年的樹
永不道別
為我唱首歌吧
狐狸的窗戶
世界上只有小巴勒一個人
賣炭者與紳士
幸福是靈魂的事(外一則)
最後一片藤葉
朋友四型
友誼
憐憫是人的天性
愛城故事(節選)
愛我們的仇敵
乞丐
手(節選)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不管怎樣總是愛他們
我為什麼生活
犟龜
花婆婆
種樹的男人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苦難
簡單生活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當九十歲來臨時
我為什麼生活
我的懺悔
我們這一代人的怕和愛
貝多芬傳
西西弗的神話
榮譽與愛榮譽
希伯來開闢神話
人人獨立,國家就能獨立
那年我們十二歲
中國公學18年級畢業贈言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笨蛋總比壞蛋強
自由心靈,簡單人生
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後退
我的世界觀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人人獨立,國家就能獨立
能思想的葦草
少年中國說
門檻
學者的態度與精神
影的告別
在自由和力量中飛翔
在自由和力量中飛翔
像自由一樣的字眼
小狗
四大自由(節選)
自由的精神
自由與恐懼
危險思想與言論自由
自由
自由
兩種自由概念
自由與責任
生之燦爛,死之靜美
歷史
生命
談生命
石縫間的生命
熱愛生命(節選)
一片葉子落下來
天藍色的彼岸(節選)
小女孩與死神
獾的禮物
一封來自冰島的信
珍愛生命
感激與寧靜
生命的幸運(外一則)
六歲的美麗
論死亡
論死亡

文摘

你的“自我”在哪裡?
◇周國平
周國平(1945—),哲學家、作家。主要著作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恆》、《周國平文集》等。
一個孩子摔了一跤,覺得痛,便說:“我痛了。”接著又說:“我不怕痛。”這個覺得痛的“我”和這個不怕痛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呢?
一個男孩愛上了一個女孩,可是女孩不愛他。他對自己說:“我太愛她了。”接著說:“可是我知道她不愛我。”然後發誓道:“我一定要讓她愛上我!”在這裡,愛上女孩的“我”、知道女孩不愛自己的“我”以及發誓要讓女孩愛上自己的“我”又是不是同一個“我”呢?
一位著名的作家嘆息說:“我獲得了巨大的名聲,可是我仍然很孤獨。”這個獲得名聲的“我”和這個孤獨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
我在照鏡子,從鏡子裡審視著自己。那個審視著我自己的“我”是誰,那個被我自己審視的“我”又是誰,它們是不是同一個“我”?
你拉開抽屜,發現一張小時候的照片,便說:“這是小時候的我。”你怎么知道這是小時候的“我”呢?小時候的“我”和現在的“我”是憑什麼東西成為同一個“我”的呢?
夜深人靜之時,你—人獨處,心中是否浮現過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看作哲學的最高要求。可是,認識“自我”真是一件比認識世界更難的事。上面的例子說明,它至少包括以下三個難題:
第一,我有一個肉體,又有一個靈魂,其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有人說,靈魂只是肉體的一種功能。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靈魂有時候會反叛肉體,譬如說,會為了一種理想而忍受酷刑甚至犧牲生命?如果不是這樣,靈魂是不同於肉體並且高於肉體的,那么,它也必有高於肉體的來源,那來源又是什麼?如此不同的兩樣東西是怎么能夠結合在一起的?既然它不來源於肉體,為什麼還會與肉體一同死亡?或者相反,在肉體死亡之後,靈魂仍能繼續存在?
第二,靈魂究竟是什麼?如果說它是指我的全部心理活動和內心生活,那么,它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一方面,它包括理性的思維、觀念、知識、信仰等等。另—方面,它包括非理性的情緒、情感、欲望、衝動等等。其中,究竟哪一個方面代表真正的“自我”呢?有的哲學家主張前者,認為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因而不同個人之間的真正區別也在於理性的優劣強弱。有的哲學家主張後者,認為理性只是人的社會性一面,個人的真正獨特性和個人一切行為的真實動機深藏在無憊識的非理性衝動之中。他們究竟誰對誰錯,或者都有道理?
第三,我從小到大經歷了許多變化,憑什麼說我仍是那同一個“我”呢?是憑我對往事的記憶嗎?那么,如果我因為某種疾病暫時或長久喪失了記憶,我還是不是“我”呢?是憑我對我自己仍然活著的一種意識,即所謂“自我意識”嗎?可是,問題恰好在於,我是憑什麼意識到這仍然活著的正是“我”,使我在變化中保持連續性的這個“自我意識”究竟是什麼?
現在我把這些難題交給你自己去思考。
你是誰?
◇喬斯坦·賈德
喬斯坦·賈德(1952—),挪威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還包括《青蛙城堡》、《紙牌的秘密》、《聖誕的故事》、《西西莉亞的世界》等書。
蘇菲的媽媽心情不好時,總是把他們家稱為“動物園”。事實上,蘇菲也的確養了許多心愛的動物。一開始時是三隻金魚:金冠、小紅帽和黑水手。然後她又養了兩隻鸚哥,名叫史密特和史穆爾,然後是名叫葛文的烏龜,最後是貓咪雪兒。這些都是爸媽買給她作伴的。因為媽媽總是很晚才下班回家,而爸爸又常航行四海,很少在家。
蘇菲把書包丟在地板上,為雪兒盛了一碗貓食。然後她便坐在廚房的高腳椅上,手中仍拿著那封神秘的信。
你是誰?
她怎么會知道?不用說,她的名字叫蘇菲,但那個叫做蘇菲的人又是誰呢?她還沒有想出來。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呢?比方說,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話,她會不會變成了別人?
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將她取名為莉莉。她試著想像自己與別人握手,並且介紹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但卻覺得好像很不對勁,像是別人在自我介紹一般。
她跳起來,走進浴室,手裡拿著那封奇怪的信。她站在鏡子前面,凝視著自己的眼睛。“我的名字叫莉莉。”她說。
鏡中的女孩卻連眼睛也不眨一下。無論蘇菲做什麼,她都依樣畫葫蘆。蘇菲飛快地做了一個動作,想使鏡中的影像追趕不及,但那個女孩卻和她一般的敏捷。
“你是誰?”蘇菲問。
鏡中人也不回答。有一剎那,她覺得很迷惑,弄不清剛才問問題的到底是她,還是鏡中的影像。
蘇菲用食指點著鏡中的鼻子,說:“你是我。”
對方依舊沒有反應。於是她將句子顛倒過來,說:“我是你。”
蘇菲對自己的長相常常不太滿意。時常有人對她說她那一雙杏眼很漂亮,但這可能只是因為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點太大的緣故。還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眼睛了。最糟糕的是她有一頭直發,簡直沒有辦法打扮。有時她的爸爸在聽完—首德彪西的曲子之後會摸摸她的頭髮,叫她:“亞麻色頭髮的女孩。”(編按:為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之曲名)對他來說,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好,因為這頭直板板的深色頭髮不是長在他的頭上,他毋需忍受那種感覺。不管泡沫膠或造型髮膠都無濟於事。有時她覺得自己好醜,一定是出生時變了形的緣故。以前媽媽總是念叨她當年生蘇菲時難產的情況,不過,難道這樣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長相嗎?
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誰,這不是太奇怪了嗎?她也沒有一點權力選擇自己的長相,這不是太不合理了嗎?這些事情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也許她可以選擇交什麼朋友,但卻不能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人。她甚至不曾選擇要做人。
人是什麼?
她再度抬起頭,看看鏡中的女孩。
“我要上樓去做生物課的作業了o”她說,語氣中,幾乎有些歉意。她很快走到了走廊。一到這兒,她想:“不,我還是到花園去好了。”
“貓咪!貓咪!貓咪!”蘇菲追貓追到門階上,並且隨手關上了前門。
當她拿著那封神秘的信,站在花園中的石子路上時,那種奇怪的感覺又浮現了。她覺得自己好像一個在仙子的魔棒揮舞之下,突然被賦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她現在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四處漫遊,從事奇妙的探險,這不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嗎?
雪兒輕巧地跳過石子路,滑進了濃密的紅醋栗樹叢中。它是一隻活潑的貓,毛色光滑,全身上下從白色的鬍鬚到左右搖晃的尾巴都充滿了蓬勃的生氣。它此刻也在這園子中,但卻未像蘇菲一樣意識到這件事實。
當蘇菲開始思考有關活著這件事時,她也開始意識到她不會永遠活著。
她想:“我現在是活在這世上,但有一天我會死去。” 人死之後還會有生命嗎?這個問題貓咪也不會去想,這倒是它的福氣。
蘇菲的祖母不久前才去世。有六個多月的時間,蘇菲天天都想念她。生命為何要結束呢?這是多么不公平呀!
蘇菲站在石子路上想著,她努力思考活著的意義,好讓自己忘掉她不會永遠活著這件事。然而,這實在不太可能。現在,只要她一專心思索活著這件事,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死亡的念頭。反過來說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都體會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這兩件事就像錢幣的正反兩面,被她不斷翻來轉去,當一面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面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她想。然而,同樣的,如果你不認為活著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議的事時,你也無法體認你必須死去的事實。
蘇菲記得那天醫生說告訴祖母她生病了時,祖母說過同樣的話。她說:“現在我才體認到生命是何等可貴。”
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後才了解,能夠活著是何等的福氣。這是多么悲哀的事!
P7-11

序言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在孩子純潔透明的生命之初,在他蹣跚學步的童蒙時代,風華正茂的少年歲月,該拿什麼來滋養他,建造他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
有人認為,給童年和少年知識和相應的才能最重要。我不認同這種見解。難道還有什麼比人活著更重要嗎?活著可是生命成長與發展的根基啊!緊接的問題是:怎樣活著才是有意義和價值的?美國大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意味深長地問道:“人生值得過嗎?”在對哈佛大學生的演講中,他回答了這個問題:值得過的人生—定是有意義的人生,而人生意義的由來正在於人類有其道德理想和價值信仰。
詹姆斯是對的。法國有句諺語:“人而無德,生而何益。”把道德提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是不是有點兒危言聳聽?我覺得不是。幾乎每個人兒時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結局是撒謊的孩子被狼吃掉了(一說他放牧的羊統統被吃掉了,或他和羊都被吃掉了)。總之,這是一個關於道德與生命的故事。有道德的生活才使我們的生命變得安穩無虞,變得有意義,有尊嚴,有光彩;才使知識、才能、成就、財富、幸福等成為可能和現實。
英國著名詩人雪萊說過:“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我非常贊同本書主編李慶明先生提出的“新五愛”主張,即愛自己、愛親人、愛大家、愛祖國、愛人類。我想,這些愛—定存在著水乳交融的關聯,因而缺一不可。記得前蘇聯的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揭示的不就是這種關聯嗎?正是這些互相補充、滋養和豐富的愛,構成文明社會“好公民”的精神世界。編寫這樣一套讀本,就是想在孩子們空靈的生命之杯,斟上愛的瓊漿,輕酌慢飲,讓愛的涌流在孩子的生命世界裡歡歌勁舞,奔騰不息。在持續地閱讀、吟誦與沉思冥想中,一扇通往未來的門打開了。
有人說:生命的早晨就像一天的黎明,充滿純真、美景和融洽。孩子對愛有著天然的渴求。但孩子會像容器一樣接受現成的道德說教嗎?不會。道德只能陶冶和薰陶,孩子只會在美侖美奐的文字宮殿里優遊流連,樂而忘返,這也是他們的天性。所以,我努力提供給孩子的,只能是道德文字的經典和範例。孩子們可以不拘順序,跨越年齡界限隨意閱覽,反覆品讀,讓道德文字的芬芳瀰漫在校園、家庭、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從這裡,孩子們將開始健全的公民生活。因為選編的是經典,我期待這套讀本會令閱讀者愛不釋手,常讀常新。
特別感謝朱小蔓、朱永新兩位大家,主編告訴我,他的公民教育探索深受朱永新教授新教育思想的影響與啟迪,而朱小蔓教授對我跟隨她訪學期間研究公民閱讀提出的許多切中肯綮的批評指導至今令人難忘!
衷心感謝梅子涵教授,是他向21世紀出版社熱情推薦了這套讀本,感謝袁偉時教授、陳家琪教授、傅傑教授、王彬彬教授和他的弟子周紅博士;此外,還要深切緬懷已經故去的文史專家商友敬先生,他生前—直關心讀本的編寫,多次親臨指導,令人銘記終身!
真誠感謝廣東省教育廳、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團市委、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南山區委宣傳部、南山區教育局諸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對探索社會主義公民教育的理解、支持和指導,否則,包括這套公民讀本編寫在內的所有探索與研究都很難想像會進展順利,並取得一個又一個成果。
21世紀出版社張秋林社長自始至終關心讀本的出版,充分表現出一位出版家對於青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成長的極大熱忱與殷殷期望,出版社北京人文中心張明主任、讀本的責任編輯文歡女士高度負責,一絲不苟,其精湛的專業水準和高尚的職場倫理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在此一併致以謝忱!深表感謝!
李冰
2011年10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