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中藥]

火炭母草[中藥]
火炭母草[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火炭母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Polygonum chinense L.的地上部分。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之功效。常用於痢疾,泄瀉,咽喉腫痛,白喉,肺熱咳嗽,百日咳,肝炎,帶下,癰腫,中耳炎,濕疹,眩暈耳鳴,角膜雲翳,跌打損傷。

別名

火炭毛、烏炭子、運藥、火炭母、山蕎麥草、地膚蝶、黃鱔藤、暈藥、火炭星、鵲糖梅、烏白飯草、紅梅子葉、白飯草、大葉沙灘子、烏飯藤、水沙柑子、鴣鶿飯、水退痧瘀、胖根藤、老鼠蔗、小暈藥、花臉暈藥、蓼草、白烏飯藤、信飯藤、酸管杖、大沙柑草、火炭藤、水洋流、酸廣台、接骨丹、大紅袍、野辣蓼。

入藥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辛、苦,性涼。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平肝明目,活血舒筋。

主治

用於痢疾,泄瀉,咽喉腫痛,白喉,肺熱咳嗽,百日咳,肝炎,帶下,癰腫,中耳炎,濕疹,眩暈耳鳴,角膜雲翳,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赤白痢:火炭母草和海金沙搗爛取汁,沖沸水,加糖少許服之。(《嶺南採藥錄》)

2、治痢疾,腸炎,消化不良:火炭母、小鳳尾、布渣葉各18g。水煎服。(廣東《中草藥處方選編》)

3、治白喉:火炭母鮮葉150g,蜂蜜5ml。將鮮葉搗爛取汁30ml,加蜂蜜為味1日量,分5-6次服。病重者少量多次灌服,:療程一般為2-4d。服藥期間忌油煎炙炒食品。(《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濕熱黃疸:火炭母30g,雞骨草30g。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5、治婦女帶下:鮮火炭母60-90g,白雞冠花32-5朵。酌加水煎成半碗,飯後服,每日2次。(《福建民間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嚴重,正在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或孕婦,均應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間採收,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洗淨,切斷,乾燥。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長達1m。莖近直立或蜿蜒,無毛。葉互生,有柄,葉柄基部兩側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垂片通常早落;托葉鞘通常膜質,斜截形;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0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全緣,兩面均無毛,有時下面沿脈有毛,下面有褐色小點。頭狀花序排成傘房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序軸密生腺毛;苞片膜質,卵形,無毛;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裂,裂片果時增大;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亮。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水邊、濕地。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

莖扁圓柱形,有分枝,長30-100cm,節稍膨大,下部節上有鬚根;表面淡綠色或紫褐色,無毛,有細棱;質脆,易折斷,斷面灰黃色,多中空。葉互生,多捲縮、破碎,葉片展平後呈卵狀長圓形,長5-10m,,寬2-4.5cm,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圓,全緣,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近無毛;托葉鞘筒狀,膜質,先端偏斜。氣微,味酸、微澀。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飲片性狀

為段狀,莖、葉、花混合。莖扁圓柱形,表面淡綠色或紫褐色,無毛,有細棱,質脆,易折斷,斷面灰黃色,多中空。葉互生,多捲縮、破碎,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色淺,托葉膜質鞘筒狀。氣微,味酸、微澀。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B型肝炎病毒作用;

3、對平滑肌和骨骼肌的作用:對迴腸有收縮作用本品煎劑對離體豚鼠迴腸無明顯影響,對離體大鼠子宮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對離體豚鼠迴腸有收縮作用,對離體兔十二指腸可輕度增強其張力。煎劑對蟾蜍腹直肌,水提取物對大鼠膈肌-膈神經製備均無作用;

4、降壓作用;

5、中樞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

2、《植物名實圖考》:“用以洗毒,消腫。”

3、《生草藥性備要》:“炒蜜食,能止痢症。敷瘡、敷跌打、貼爛腳,拔毒,乾水、斂口。”

4、《藥性考》:“(治)骨節酸疼,去熱舒筋;治癰疽惡瘡。”

5、《嶺南採藥錄》:“治小兒身熱抽搐,臌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