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叢杜鵑[鳥類]

灌叢杜鵑[鳥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灌叢杜鵑(學名:Cacomantis variolosus)小型鳥類,體長21-25厘米。嘴形側扁、尖削。雄鳥整個頭、頸深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褐色。肩和兩翅表面褐色而具青銅色反光。尾淡黑色,具白色端斑,外側尾羽外緣具一系列白色橫斑。胸、腹至臀部淡棕栗色。尾下覆羽黑色,密被窄的白色橫斑。雌鳥上體為褐色和栗色相間橫斑;頦、喉和胸淡栗色,被以褐色狹形橫斑。其餘下體近白色,具極細的暗灰色橫斑。

喜開闊林地、次生林及農耕區,包括城鎮村莊。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泰國和東帝汶。

形態特徵

灌叢杜鵑 灌叢杜鵑

灌叢杜鵑體長21-28厘米,體重34克。雄鳥整個頭、頸深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褐色。肩和兩翅表面褐色而具青銅色反光。外側翼上覆羽雜以白色橫斑;尾淡黑色,具白色端斑,外側尾羽外緣具一系列白色橫斑。胸、腹至臀部淡棕栗色。尾下覆羽黑色,密被窄的白色橫斑。

雌鳥上體為褐色和栗色相間橫斑;頦、喉和胸淡栗色,被以褐色狹形橫斑。其餘下體近白色,具極細的暗灰色橫斑。

虹膜深褐色,有紅棕色眼圈。嘴深褐色至灰黑色,下嘴基部橙色(夏季)。腳黃色,雌鳥深黃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草坡、山麓平原、耕地和村莊附近的樹林與灌叢中。有時也出現於果園、公園、庭園和路旁樹上。

生活習性

性孤獨,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不斷地在樹枝間飛來飛去。常躲藏在茂密的枝葉叢中鳴叫。尤以清晨和黃昏鳴叫頻繁,有時夜間也鳴叫,鳴聲清脆有力。不斷反覆鳴叫。有時也邊飛邊叫和在夜間鳴叫。鳴聲低沉,單調,為二音節一度。

飛行迅速,常低飛。每次飛翔距離較遠。無固定棲息地。常在一個地方棲息幾天又遷至它處。主要以昆蟲為食,包括蚱蜢、甲蟲、黃蜂、蜘蛛和蝸牛,但主要吃毛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泰國和東帝汶。

遊蕩:帛琉。

灌叢杜鵑分布圖 灌叢杜鵑分布圖

繁殖方式

灌叢杜鵑自己不營巢和孵卵,將卵產於其它鳥巢中。無固定配偶,也不自己營巢和孵卵。常將卵產於短翅樹鶯、灰腳柳鶯、冠紋柳鶯、冕柳鶯、灰頭鷦鶯、縫葉鶯、白喉短翅鶯、灰背燕尾、黃喉鵐、樹鷚等雀形目鳥類巢中,由這些鳥代孵代育。卵的顏色也常隨寄主卵色而變化。但大小明顯不同,孵化期也多較寄主卵短。通常灌叢杜鵑的幼鳥會先孵出,雛鳥會將寄主的卵推出巢穴,而寄主全然不知,仍然會餵養不是自己的雛鳥。繁殖期較長。

亞種分化

灌叢杜鵑(1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英文名稱
1灌叢杜鵑索羅門群島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addendusRothschild & Hartert, 1901
2灌叢杜鵑蘇拉群島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aeruginosusSalvadori, 1878
3灌叢杜鵑阿德米勒爾蒂群島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blandusRothschild & Hartert, 1914
4灌叢杜鵑澳大利亞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dumetorumGould, 1845
5灌叢杜鵑蘇魯群島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everettiHartert, 1925
6灌叢杜鵑紐幾內亞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infaustusCabanis & Heine, 1863
7灌叢杜鵑俾斯麥群島亞種 Cacomantis variolosus macrocercus Stresemann, 1921
8灌叢杜鵑高地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oreophilusHartert, 1925
9灌叢杜鵑中南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sepulcralisS. Muller, 1843
10灌叢杜鵑指名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variolosusVigors & Horsfield, 1827
11灌叢杜鵑蘇拉威西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virescensBruggemann, 1876
12灌叢杜鵑新漢諾瓦亞種Cacomantis variolosus websteriHartert, 1898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