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水置平地

《瀉水置平地》是南朝傑出詩人鮑照創作的樂府詩。

作品全文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注釋

瀉水:下瀉的水流。

置:放置在。

平地:平坦的土地。

各自:指事物的各個自身。獨自。

東西南北流:四個方向流淌。喻四處流淌。

人生:人的一生。

亦yì:也。

有命:有生命或有命運。

安能:哪裡能夠。

行嘆:行路時嘆息。

復:重複,再,又。

坐愁:坐著發愁。

酌酒:斟酒。飲酒。酌,用勺子舀取。《說文》酌,盛酒行觴也。斟,往杯盞里倒酒。

以:用以。

自寬:自我寬慰。

舉杯:舉起酒杯。

斷絕:中斷杜絕。猶拒絕。形容極其悲傷。

歌:(再)歌唱。

路難:路途艱難。《行路難》的簡稱。

心非:內心並非是。

木石:木頭和石頭。比喻無知覺無感情之物。

豈無感:豈能無有感情或感覺。

吞聲:不出聲;不說話。吞下哭泣不敢出聲。無聲地悲泣。

躑躅zhí zhú:用腳踏地,徘徊不前。躑,蹬踢。躅,足跡。踐踏。踟躕chíchú,慢走徘徊。不

敢言:不敢言語說話。

作品賞析

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於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用“瀉水置地”打比方,在當時的玄學清談中早已出現,並非鮑照首創。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注定、不可勉強的,那就不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不已了。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其實內里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象歸之於“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再往下,詩思的發展仍然循著原來的路。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詩人於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餘的牢騷和感嘆。

最後,矛盾解決了。“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於無知的樹木、石塊,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其熱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顫。“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並非一般小事,而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言說,愈見出感憤的深切。經過詩篇結末兩句這樣一縱一收、一揚一抑,就把詩人內心悲憤難忍、起伏頓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套用一句老話,謂之“筆力足以扛鼎”。[4]

這首詩在音節上也有它獨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詩採用純七言句,而是用的長短相間的雜言體。雜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齊,但有個好處,就是能靈活組織句子,便於選擇合適的聲腔,以配合文情的傳遞。此詩頭上六句正是巧妙地運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錯,建構起一短一長、一張一弛的節奏形式,給人以半吐半吞、欲說還休的語感。而到了結尾處,則又改為連用七言長調,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湧出閘門,形成了情感的高潮。聲情並茂,可以說是鮑照樂府歌行的一大特點,它對唐人歌行體詩篇也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後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