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明[貴州省鎮遠縣參加辛亥革命最早的人]

潘德明,號敬三,鎮遠城關衛城南門溝人。清同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1863年8月13日)生。幼時就讀於塾館,後於文明書院研習經史,為前清貢生,人呼之為"潘大學問"。是鎮遠參加辛亥革命最早的一人。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鎮遠書院改設明德中西學堂,德明就任堂長(即校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12月,與同籍萬賢臣、王星階、楊培鳳、梁時究等,在貴陽加入張伯麟創導的自治學社,成為東京同盟會貴州分會會員,接受孫中山辛亥革命的先進思想,剪去髮辮。回籍後,組織地方自治學社鎮遠分社,宣傳反帝反清的愛國思想。

清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9月,省咨議局召開議員大會,德明被選為常駐議員。

鎮遠反正前,以艾樹人為首的憲政預備會(一般稱"憲政黨",簡稱"憲黨")在地方活動。德明對憲黨的"君主立憲說"和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極為反對,常在集會上和講課中公開揭露其愚弄國民的詭計,喚起民眾覺醒。並聯絡會黨下層人員,壯大力量。艾樹人等對德明進行人身攻擊,說"虧他不要臉,滿街胡亂行"(指潘剪去髮辮後,四出活動)。兩黨鬥爭,形同水火。每逢集會或選舉,雙方經常口角,起鬨,甚至鬥毆。有時還發現有武裝環繞會場,以致雙方都請有武藝高強的能人好手作護衛。為了認真對付憲黨的干擾破壞,德明聯絡練營哨官黃鶴廷,牽制意欲作亂的巡防營營長陳勉齋,使其集鄉兵以維持社會治安;一面命任光倚、武運隆、潘芳炳、鄧繼昌、楊正芳等,"籌款制械,教練設施,探風歷險,協督團兵,嚴為緝捕。"使地方稍得平靜。

清光緒三十七年(1911年)9月14日,貴州光復。德明聯絡黃鶴廷等,首創回響。黔示道吳嘉等亦如集謝集林、傅良弼、趙晉陽、倪松農等宣布擁護共和。隨即成立軍政府分府,吳為都督,謝副之。傅為靖邊營長,趙、倪為參贊。軍政府派東路分統譚德驥率兵辦理接收。9月20日,電報局長邱元丹於衛城大碼頭局門上空升起"漢"字大白旗,慶祝鎮遠府、縣光復。德明、聶相清等,亦號召機關、學校、團體扯白旗表示回響。清廷在鎮遠二百多年的統治,至此宣告結束。

民國三年(1914年),德明創辦實質中學,任校長。

民國四年(1915年),道立中學成立,道台陳稚蘇(憲政黨人,貴陽哥老會"斌漢公"的開創人)自兼校長。德明罷職家居。在給學生的扇面上撰書一詞:"鯨魚鯨魚,曷其安且徐!不知龍門求捎尾,盡於斗缸求展舒。搖勿搖。擺勿擺。我勸你早把傲態去,化作龍來向太虛。"藉以對陳稚蘇飛揚跋扈以譏諷。德明任道立中學監學、校長。民國十四年(1925年),軍閥混戰,學校停辦。德明於同善社內又創辦私立明善學堂一所。親自兼課。1929年,在家病逝,終年66歲。

德明一生寫了不少對聯,多為諷刺當時權貴與軍閥之作。至今仍流傳人們口中。其撰寫的史事篇章,大多散失無存,其可考者,唯《西區涌溪國民學校碑記》(石刻)、《鎮遠道菜沿革》、《鎮遠大水大火記》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