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簡介

1944年,漯河被日軍侵占。 1947年12月,陳賡兵團四縱隊解放漯河。 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

漯河市既是一座近代興起的現代城市,又是一座中原文化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據記載,南北朝時,北魏在此築奇雒城,設南潁川郡。由於淮河的重要支流沙河、澧河在此相匯,利於水運,明朝永樂年間已發展成為貿易重鎮,稱“螺灣渡”,是郾城縣11個集鎮之一,為重要津渡。清鹹豐二年(1852年)修源匯寨。民國初年改稱“漯河鎮”,俗名“河上街”。1948年設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1992年被省定為內陸特區,1994年被確定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

史載,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率部抗擊金兵,與金兵大戰於郾城,即著名的“郾城大戰”。1904年,平漢鐵路部分通車,漯河車站投入運營。1927年,國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與奉系軍閥在漯河、郾城、臨潁激戰,奉軍傷亡萬餘,潰走許昌。1944年,漯河被日軍侵占。1945年9月, 日軍中將鷹森孝在漯河向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崎簽投降書。1947年12月,陳賡兵團四縱隊解放漯河。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

地理位置

漯河市地處河南省中南部,是豫中中小城市群的中心。地理座標為東徑113 °27′——114°16′,北緯33°24′——33°59′。全市東西長約76公里,南北寬約65公里,總面積為2617平方公里。漯河市位於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總地勢西高東低,有少量黃土崗分布,境內河流分別為沙潁河、汾泉河和洪汝河水系,是淮河較大支流,其中沙、澧河橫貫全境,在市區交匯後穿越市區而過,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漯河市是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省轄市,轄舞陽縣、郾城縣、臨潁縣和源匯區。全市共有51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250 個行政村,248萬口人。

氣候條件

漯河市位於暖溫帶南部邊緣,屬於溫暖性季風氣候。一年之中,冷暖交替,四季分明。全市累年平均氣溫為14.6℃,7月份最熱,累年平均氣溫為27.5℃;1月份最冷, 累年平均氣溫為0.5℃。全年無霜期為216—225天,降雨量平均為749.2—845.2毫米,日照時數為2187 —2359小時。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中,氣候溫暖,因此,漯河市不僅盛產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菸葉、芝麻等多種農作物,畜牧養殖業也發展迅速,而且還出產動植藥中草藥461種。

自然資源

漯河市自然資源主要有土地、岩鹽及河沙。據統計, 全市實有耕地166千公頃,林地5083公頃,水域16.64千公頃,未利用土地2307公頃。漯河土壤共有砂質、壤質和膠質三種類型,以壤質土壤為主,肥力水平較高。漯河市水資源豐富,地表水年均天然徑流量為3.7億立方米,沙、澧河等過境水徑流量為27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年均總補給為5.2億立方米, 可開採量為3.7億立方米,單井湧水量每小時超過60噸。中深層地下水日開採量可達2.5萬噸。岩鹽主要分布於舞陽縣的孟寨和姜店兩個鄉,面積為80平方公里,儲量約400億噸,鹽的品位為98.53% ,達到國家食用標準。河沙資源主要產於沙河、澧河,沙質純淨,大小均勻,配級合理,年開採量為200萬立方米,是理想的建築材料。

旅遊資源

漯河市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蹟保護較好。東漢文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墓、紀念館,修葺一新;建於北宋的《 彼岸寺經幢》,又稱“龍塔古篆”,造形優美,挺拔壯觀;著名的具體記載三國魏黃年間,魏公卿將軍勸進及漢獻帝禪位於曹丕歷史經過的,“公卿將軍上尊號奏”與“受禪表”兩通石碑,由著名的文學家王朗撰文,書法家梁鵠書寫,書法家鍾繇鐫刻,因撰文、書法、鐫刻俱絕世稱“三絕碑”;曹丕稱帝的靈壇“受禪台”;還有北舞渡山陝會館彩牌樓遺址、賈湖古文化遺址、天下第一橋――-小商橋、抗金名將楊再興的陵園、西遊記宮、善惡宮、科幻官、沙河橡皮大壩水上遊覽區等數十處人文景觀。辟有小商橋旅遊渡假區、雙龍渡假區。1997年接待國外遊客1113人次。旅遊收入達65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