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漢澤爾與格勒太爾》(Hansel and Gretel),恩格爾貝特·洪佩爾丁克作曲的三幕歌劇,劇本由其姊阿德海德·維特根據格林兄弟的一部童話改編。1893年該劇在魏瑪首演。《巫婆的坐騎》、《孩子們的祈禱》(《夜晚讚美詩》)是膾炙人口的選曲,開場白“晚上我睡覺時,14位天使為我守候”也廣為人傳誦。創作背景
漢澤爾與格蕾太爾這個故事可能來自於中世紀波羅的海地區。但同類題材可能流傳得更早。格林兄弟(他們是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的曾祖父,維也納大學教授提奧多·馮·卡拉揚的好朋友)則賦予這個故事目前見到的形式。故事經過翻譯,流傳漸廣,但已失去了原來格林兄弟的形式。很多人又對故事進行了加工。但無疑,洪普丁克的歌劇式的這個童話達到了目前這個接受高度。當時洪普丁克36歲,在祖國德國還沒有什麼名氣。他的姐姐Adelheid Wette有意寫一部童話劇,主題是漢澤爾與格蕾太爾。她請求英格爾特為其中一些詩句作曲。後來這個版本的音樂劇在小範圍裡面非常受聽眾歡迎。華格納甚至親題指點,要洪普丁克將作品寫成大型歌劇。姐弟兩人決定,將它寫成一部歌唱劇。最後洪普丁克熱情高漲,根據自己幼年時一次在森林的經歷,同時他在鄉間田野散步之中也獲得了不少靈感。他終於將漢澤爾與格蕾太爾加工為一部幕中無間斷的歌劇。歌劇首演時就已獲得轟動性成功。馬勒立刻稱之為大作。
作品音樂
漢澤爾與格蕾太爾可謂深受華格納的影響,幕中不間斷,動機提示。但又有別於後者的大型歌劇,漢澤爾與格蕾太爾中,民歌處處可聞(有些由洪普丁克所做的旋律本身就成為了民歌)。動機簡明,並不像華格納的主導動機的長大。例如在第一幕中格蕾太爾唱到“當危難來臨時,上帝,我們的主,是會給我們伸出援手的”時,樂隊所奏出的虔誠的動機。歌劇的序曲是一首經常在音樂會上被單獨演出的曲目。序曲中很好的組織了劇中的動機,等於是一個劇中主要主導動機的陳列,也是為觀眾“預熱”。
劇中旋律,其實只有三首是真正民歌來源: Suse, liebe Suse, was raschelt im Stroh?,Ein M?nnlein steht im Walde和Schwesterlein, hüt' dich fein!。
作品接受史
漢澤爾和格蕾太爾曾是仍是最受歡迎的兒童歌劇。洪普丁克在劇中運用的旋律優美,非常容易感染聽眾。1984年有一篇評論文章指出,這部兒童歌劇,其實像其他兒童文學(如小飛俠)一樣,是一部為成人而寫的兒童歌劇。他們在劇中找到了自己在同年中的回憶,並通過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到做父母的憂愁苦楚。
但故事本身並不是被齊聲叫好的。二戰後在慕尼黑舉辦的一次童話書展上,有人不能忍受書中關於女巫屋中爐子的插圖,因為這讓他們想到了集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