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溫浩,男,漢族,1957年9月21日生,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包蟲病臨床研究所所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新疆包蟲病基礎醫學實驗室(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爭創中】)主任,國家人事部專家服務中心專家顧問委員,中華醫學會新疆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和器官移植分會委員,新疆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庫成員,新疆社會發展與基礎研究領域專家組成員,英國皇家熱帶醫學與衛生學會會員,德國烏爾姆大學醫學院感染性疾病部客座教授,WHO包蟲病專家組成員及亞洲協調代,英國薩爾福特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法國貝藏松大學客座教授,《中華外科雜誌》等10餘種雜誌編委 享受自治區具有突出貢獻專家津貼和國務院特殊津貼。
研究方向
肝臟移植的實驗和臨床套用研究;
肝臟幹細胞培養與肝細胞移植動物實驗研究;
消化道腫瘤基因診斷與治療實驗研究;
包蟲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肝精準切除;
肝膽良性疾病的研究。
人物事跡
潛心求學,服務邊疆。八十年代初頁,溫浩考取了新疆醫學院普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姚秉禮教授的指導下,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專業知識,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為了對包蟲病進行更為深入的認識和研究,1989年他遠赴英國和法國求學,在英國導師Craig、法國導師BISMUTH、VUITTON和MANTION等的指導下,在肝包蟲病的免疫診斷和藥物治療、肝臟外科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獲取了博士學位。六年間,他以熟練的英文為英國、法國、德國的研究生和大學生授課、他的論文和論著在英美重要期刊和論文集上彙編發表,獲第17屆包蟲病國際大會傑出青年獎,被任命為世界衛生組織包蟲病工作委員會亞洲協調代表,並受聘為德國烏爾姆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和英國薩爾福德大學客座教授。承擔了國際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工作項目,建立起了與國際接軌的包蟲病診斷、手術藥物和介入綜合診療體系,三個地州研究分所,十多個縣包蟲病診療中心在自治區形成。抗包蟲
病藥物新劑型研究、包蟲病快速診斷方法研發以及藥物、外科及肝移植治療方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溫浩經治的包蟲病人遍布北京、山東、陝西、河北、遼寧、西藏、四川等省區,遠至法國、德國和中亞五國。2005年5月,第三屆包蟲病論斷與治療國際高峰論壇在一附院舉辦,應邀參會的中外專家學者對一附院包蟲病研究治療水平給予了高度評價,國際包蟲病聯合會主席和WHO包蟲病專家工作委員會總協調人Craig教授均來參會並深有感觸地說:“新疆包蟲病研究、預防和臨床診斷治療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排在前列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經成為國際包蟲病研究中心之一,作為這個研究基地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推動者,溫浩功不可沒。”
滿腔熱忱,心繫病患。1995年底,學業有成的溫浩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懷揣著“把包蟲病綜合診療事業做到國內最好、與國際接軌,發展新疆肝臟外科特別是肝移植事業,帶出一支以青年科學家、研究生為主體的人才隊伍”三個夢想回到了新疆。回國十餘年來,他始終瞄準世界醫學前沿,不斷創新開拓,在新疆醫科大學和一附院領導的幫助和支持下,帶領一大批醫學科技工作者,建立並拓展了新疆肝膽外科新技術平台,搭建起集包蟲病基礎研究、診斷治療於一體的完整綜合診療體系,使新疆成為世界包蟲病綜合防治中心之一,培養、集結起一個醫療、教學、科研群體和博士後、博士、碩士等組成的高學歷人才梯隊。自己也從一名普通的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新疆肝膽包蟲外科的領軍人物和德藝雙馨的醫務工作者。
多年來,溫浩始終心繫邊遠地區的農牧區患者。他的足跡踏遍天山南北,在新疆、甘肅、寧夏、外蒙、西藏等包蟲病高發區下鄉幾十次,行程數萬公里,普查病例逾萬例,經治包蟲病逾數千例,義診、免費手術和藥物治療過千例。遇到貧困的包蟲病人,他帶頭捐款、免費治療,解除他們的病痛。新疆偏遠地州和西藏那曲、四川甘孜的少數民族極其貧困,生活條件、衛生條件極差,這也是該地包蟲病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溫浩每次前往調研時,總要深入基層甚至病患家中,詳細了解病情,耐心講解防治知識,及時給予藥物和生活上的幫助。為了普及農牧區包蟲病防治知識,他還結合工作經驗,他主編了《包蟲病圖譜》和《包蟲病學》及多種語言宣傳手冊等普及讀物,面對面地向各地農牧民民眾講授包蟲病預防知識,增強了農牧民民眾的抗病防病能力。
刻苦鑽研,勇攀高峰。在1996以來,溫浩先後創建了五個實驗室、自治區包蟲病臨床研究所和新疆器官移植研究所。以他為主的課題組先後承擔了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兩項,其中包蟲病的早期免疫診斷、組合抗原包蟲病快速診斷技術取得較大突破,獲國家專利及衛生部高科技產品推廣項目。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 項、留學生科研基金1項、衛生部優秀青年基金1項、自治區自然科學攻關項目4項,自治區高技術創新群體發展項目、器官移植成組配套赴法項目一項,並獲英國威爾卡姆基金的包蟲病診斷和藥物治療、英國皇家協會中英合作發展、美國NIH包蟲病傳播與控制;中英包蟲病終末宿主診斷、大動物實驗、新的NIH等國際合作項目,為培養科技青年骨幹力量,尤其是少數民族學術人才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擴大了國際影響。10年來屢創 “首例”:實施了新疆首例肝囊型和泡型包蟲病的根治性切除及血管膽道重建術、“搶救性急診肝移植”和“兄妹劈離式肝移植”;2001年1月開展了全國首例肝泡型包蟲病肝移植;2005年9月,在衛生部黃潔夫副部長、董家鴻教授等指導幫助下,成功實施了全國首例自體肝移植手術、全疆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至今,新醫大一附院已開展肝移植手術18例,肝移植新技術居西北領先地位。
溫浩不僅承擔了多項科研項目的研究,還肩負著臨床醫療、教學等繁重的任務。他尤其注重少數民族高學歷人才的培養,經他指導的博士後人員12名、博士生29名、碩士生32名,其中三分之一是維吾爾和哈薩克族,部分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分別考取武漢華中科技大、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等學府;他指導的博士或博士後均獲得“學生素質高,科研能力強,醫德醫風好”的評價。作為博士生導師和國家留學成組配套項目負責人,他利用與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合作關係,輸送了15名青年科研人員出國研修,為20多名優秀者創造了出國深造機會。2004年,溫浩繼續擔任法國貝藏松醫學院和英國曼徹斯特Salford大學客座教授,從事講學和科研合作活動,在自治區包蟲病重點實驗室,指導來自瑞典的本科生、英法碩士生和博士生進行包蟲病課題研究,還承擔並完成編著了《亞洲包蟲病》、主編了《實用包蟲病學》等專著。
狠抓管理,人才強院。2001年底,溫浩被任命為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上任伊始,他就和黨委一班人進行深入調研,明確提出了醫院的發展定位和“二次創業”的思路,瞄準世界先進醫學水平,從學科整合入手,與世界知名醫療機構展開一系列不同層次的合作,著力打造和提升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一附院先後與哈佛大學國際醫學中心成立了心血管、腫瘤及大動物實驗三個合作中心,與法蘭西·孔泰大學中心醫院簽訂長期合作協定,中亞地區亞可夫顯微外科培訓中心、臨床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及北京國際晶片研發中心新疆分中心先後在一附院掛牌,有9名博士後人員完成研究順利出站。他倡議成立了一附院留學生∕博士生研究會,通過國內外交流、科研獎勵制,充分發揮高學歷人才的作用,使60名博士、160名碩士、1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能安心工作,發揮出各自潛能,從根本上遏制了人才外流現象。他和一附院領導班子提出“科教興院”、“醫院二次創業”以及“打造一附院人才發展戰略”等科學理念和重要舉措,實行醫、教、研計量考評體系和動態管理機制,培養認定醫院建院元老,名醫、名師、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學科骨幹、護理骨幹、科室業務骨幹及技術能手,構建了完善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隊,形成老中青凝聚共創醫院輝煌的大好局面,大大提高了醫院對接合作的技術平台和綜合實力,提升了醫院學科的國內外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