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遇雨

溪上遇雨

《溪上遇雨》是唐代詩人崔道融創作的組詩作品,共二首。這兩首詩抓住夏天雨勢的特點進行描繪,寫得十分形象生動。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溪上遇雨

其一

回塘雨腳如繅絲,野禽不起沈魚飛。

耕蓑釣笠取未暇,秋田有望從淋漓。

其二

坐看黑雲銜猛雨,噴灑前山此獨晴。

忽驚雲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明。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銜:攜帶著。

(2)驚:驚訝

(3)晚照:夕陽。

(4)回塘:曲曲折折的池塘。

(5)繅絲:將煮熟的蠶繭的繭絲抽出來。

白話譯文

其一

環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絲一般密織,野禽因為雨勢太大無法起飛,魚兒卻驚得在水面飛躍起來。耕種的人和垂釣者都來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這么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啊。

其二

我坐看天空中濃密的烏雲含著雨水噴灑在前方的山巒上,而這裡卻依然陽光燦爛。忽然滾滾的烏雲挾帶著驟雨,已瀉到了我的頭上!不過我卻意外地發現:前方青翠的山峰上,還映照著一抹夕陽的餘暉!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唐詩中寫景通常不離抒情,而且多為抒情而設。即使純乎寫景,也滲透作者主觀感情,寫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興,別有寄託。而這首寫景詩不同於一般唐詩。它是詠夏天的暴雨,既不能從中覓得何種寓意,又不能視為作者心境的寫照。因為他實在是為寫雨而寫雨。從一種自然現象的觀察玩味中發現某種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詩歌“小結裹”方面的許多發明之一,南宋楊誠齋(萬里)最擅此。而這首《溪上遇雨》就是早於誠齋二三百年的“誠齋體”。

再從詩的藝術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詩通常的含蓄蘊藉的表現手法,也無通常寫景虛實相生較簡煉筆法。它的寫法可用八個字概盡:窮形盡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點是來速疾,來勢猛,雨腳不定。這幾點都被詩人準確抓住,表現於筆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來極快。以“坐看”從容起,而用“忽驚”、“卻是”作跌宕轉折,寫出夏雨的疾速。而一“銜”一“噴”,不但把黑雲擬人化了(它像在撒潑、頑皮),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種猛烈傾注感。寫雲曰“黑”,寫雨曰“猛”,均窮極形容。一忽兒東邊日頭西邊雨,一忽兒西邊日頭東邊雨,又寫出由於雨腳轉移迅速造成的一種自然奇景。這還不夠,詩人還通過“遇雨”者表情的變化,先是“坐看”,繼而“忽驚”,側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變化難以預料。通篇思路敏捷靈活,用筆新鮮活跳,措語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論,它更易使人聯想到蘇東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一首:“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比較一下倒能見出此詩結構上的一個特點。蘇詩雖一樣寫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變,可謂盡態極妍,但它是只就一處(“望湖樓”外)落墨,寫出景色在不同時間裡的變化。而此詩則從兩處(“前山”與“溪上”)著眼,雙管齊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時間的變化,又有空間的對比。如就詩的情韻而言,蘇詩較勝;如論結構的新奇,此詩則不宜多讓。

可見,詩分唐宋是大體的區分,不能絕對看待。王漁洋曾列舉宋絕句風調類唐人者數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詩的不少傾嚮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詩經過兩度繁榮,晚唐詩人已感難乎為繼,從選材到手法便開始有所標新立異了。這個唐宋詩交替的訊息,從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窺到一些的。

名家點評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深得夏雨之趣。

作者簡介

崔道融,生卒年不詳,晚唐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 。早年曾遊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乾寧二年(895年)前後,任永嘉(今浙江溫州)縣令。後入朝為右補闕,避戰亂入閩(福建)。工詩,其詩大都自然明快、通俗易懂,與司空圖、方乾為詩友。有《東浮集》九卷。《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編為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