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湖北菜比較低調一下,其實湖北菜相當有特點。以洞庭湖為界,湖北得名,長江水又給武漢人帶來了豐富的魚產。湖北素以魚米之鄉聞名。同時地處長江流域,享有三大火爐的惡名,氣候潮濕,口味自然也以辣為主,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湖北人不怕辣由此而來(除了湖北人,其他可能不準確),但是湖北人藉以發辣的調味品並不是通常用的辣椒,而是胡椒,特別是白鬍椒,喜歡喝湯的湖北人給你的看似清湯,其實蘊含著許多的胡椒,絕對生猛。這也是潮濕地區的人的生理需要,藉以去掉身體內的水分。也許是物產豐富,湖北菜相對來說應該是比較注重菜蔬原來的滋味,不僅調料絕對少用,除了鹽和胡椒必不可少之外,醬油之類的基本不多用,燉湯也是清燉,不加花椒大料,烹調技巧也是以蒸、溜、吊(湖北堡湯的工具為一個大陶鍋,深底黑色、像煮鍋一樣,稱為吊子)、等等,成菜清爽,保證讓吃客能吃到食物的本味。公安湘妃糕
“湘妃糕”,是湖北公安縣的傳統佳肴,現名三鮮頭菜。三鮮頭菜以魚糕、魚丸為主,加上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輔以金針(即黃花菜)、黑木耳、冬筍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調豐富,鮮嫩可口,是當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頭等名菜。
傳說三鮮頭菜緣起於湘妃。湘妃是遠古時代的賢君虞舜的妻子娥皇,她與妹妹女英共事一夫。有一次,姐妹二人跟隨舜帝南巡,來到了今天湖北公安縣城北的柳浪湖畔。湘妃原本身體就比較弱,再加上路途勞頓,感染上了風寒之疾,不思飲食,身體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女英見姐姐沉痛在身,輾轉床側,內心非常焦急,她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歡吃魚,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魚,製成美味,以開姐姐的胃口。於是女英就讓漁人伯翁捕了一尾魚,叫廚師司馬弼加工成美味。司馬弼考慮到病人的特點,就剁去魚頭魚尾,剔掉魚刺,將魚肉剁成肉泥,蒸成魚糕。娥皇一嘗,覺得鮮嫩可口,立時食慾大開。營養跟上了,娥皇的身體也就逐漸好了起來,可以跟隨舜帝繼續南巡了。後來,娥皇、女英雖然離開了柳浪湖,但魚糕的做法卻留了下來。
人們在仿製的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使得魚糕的滋味越做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到清朝末年,人們又在魚糕上面添加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這道菜式最終定型,滋味也更加鮮美,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被定為當地的頭等名菜。
黃州東坡肉
湖北傳統名菜。相傳北宋文學家蘇軾(號東坡)謫居黃州時所創,其特點是湯肉交融,肉質酥爛如豆腐,吃起來肥而不膩,別有風味。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大詩人,遂取名為“東坡肉”,並加上冬筍和菠菜兩種佐料,寓意“東坡”,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