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白溝

《渡白溝》是元代詩人劉因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點題,寫寒秋匹馬渡白溝之景,意境蒼涼寥廓;頷聯懷古,遙想白溝的歷史地位與遼金風物,不無讚譽之意,感情為之一揚;頸聯轉寫眼前之景,意象雄闊而悲涼,感情因之而壓抑;尾聯首句呼應頷聯,寫出昔盛今衰之感,次句抒發走投無路之悲,寓有故國之思。這首詩詩句凝鍊,頗有杜詩的沉鬱蒼勁之風,給人一種悲壯之美。

作品原文

渡白溝

薊門霜落水天愁,匹馬沖寒渡白溝。

燕趙山河分上鎮,遼金風物異中州。

黃雲方戌孤城晚,落日西風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劍獨誰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白溝:即今河北新城縣東自北而南的白溝河,宋遼以之為國界。

2.薊門:薊門關,即今北京德勝門外土城關。

3.匹馬:一匹馬,單馬。

4.上鎮:今易縣一帶,戰國時燕、趙疆域以此界分。

5.中州:中原,今黃河中、下游一帶。

6.孤城:當指今河北新城。

7.凋落:指人死去。

8.孤劍:代孤身。作者自稱。

白話譯文

我由薊門返鄉,隻身單騎渡過白溝,正值寒冷的落霜季節。

戰國時燕、趙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與遼金對峙又是華夏漢族與遼金夷族在風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嶺。

黃雲滾滾瀰漫天空,籠罩著古代邊戍之地,只有落日殘照下孤零零的城堡和南飛的孤雁。

與自己相知及交遊的朋友多已離去,我孑然一身,書劍飄零天涯,縱然滿懷幽思忠憤無處傾訴。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白溝即拒馬河,北宋和遼國曾有“白溝議和”,並以此為界,故又名界河。這首詩是詩人途經白溝時感慨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開頭兩句點明了季節、地點和旅途路線。詩人由薊門返鄉,隻身單騎渡過白溝,正值寒冷的落霜季節。薊門即薊丘,在當時大都,古代不少詩人,如陳子昂、高適等都曾在此慷慨悲歌,懷古吊今。劉因由薊門返家。由於白溝所包含的特殊歷史問題,自然很容易觸發起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無邊遐想:興衰、治亂、榮辱、興亡、華夷之別……使詩人懷古傷今,心潮滾滾,悲憤難平。寥廓蕭瑟的霜天,寒碧嗚咽的河水,仿佛也帶著歷史恥辱的印記,與詩人一起產生了悲愁滿腔的共鳴。在這蒼茫的秋水長天,寒凝大地的虛空中,羈旅行役、匹馬風塵的詩人,是何等的孤獨寂寞。“薊門”、“白溝”、“霜落”、“水天愁”、“匹馬”等意象,構成了一種蒼涼肅殺的境界、凝重壓抑的氛圍。

“燕趙山河分上鎮,遼金風物異中州。”唐時所設軍事地理單位,以駐守人員之多寡分為上、中、下三鎮,這裡以上鎮泛指邊界,中州泛指中原。這兩句極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這裡從戰國時的燕趙,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軍事重鎮。漢代李廣,晉代劉琨,唐代張守矽,後周郭榮等人,都曾在這一帶抗擊匈奴、奚、契丹等外族的入侵,為華夏民族建立了保衛邊疆的不朽功勳。自宋代與遼金對峙,這裡既是兩國的邊界,又是華夏漢族與遼金夷族在風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嶺。一個“異”字,含蓄地表露了詩人華夷之別的思想。可現在,華夏淪喪,蒙古入主中原,這裡已成為元朝的畿輔腹地,華夷之大防不復存在了,令詩人感到“水天愁”。

“黃雲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風一雁秋”和首兩句一樣,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黃雲滾滾瀰漫天空,籠罩著古代邊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殘照、西風蕭索、孤雁南飛,茫茫曠古之思,秋容古淡之景,詩人孤身獨騎,遐思渺渺,羈旅風塵,恨無知音,恰似孤雁飄零,何處歸宿。表現了詩人無限的孤獨惆悵。所以結尾兩句順承此意:“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劍獨誰投?”天下有名於時,與自己相知及交遊的朋友,或逝或隱,多已離去,自己孑然一身,書劍飄零天涯,縱然滿懷幽思忠憤,亦無處傾訴,元人知曉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獨”盡發悲涼悽愴之情,頗有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胸臆。

整首詩將懷古傷今與個人的身世之感自然地聯結在一起,既有歷史的深遠感,又有現實的寂寥感,首聯和頸聯皆寫景,但景中寓情,頷聯和尾聯抒情,前者抒國家民族之情,故含蓄幽遠;後者寫個人身世之情,故淋漓酣暢。而國家民族與個人身世,又有因果內在聯繫,很好地烘託了詩人的內心世界。劉因詩學唐,詩句凝鍊,頗有杜詩的沉鬱蒼勁之風。這首詩頗能體現這一特徵,給人一種悲壯之美。

名家點評

包頭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溫斌、副教授趙彩娟、郁慧娟《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補選》:詩人憑弔的不僅是古老的邊疆孤城,還有自己孤劍難投的漂泊身世。全詩意境高遠,沉鬱雄渾。

作者簡介

劉因(1249~1293), 元代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駰,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苟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藉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後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後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有《靜修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