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數據
【名稱】清黃慎漁翁漁婦圖軸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南京市博物館藏
簡介
紙本,淡設色,縱118.4厘米,橫65.2厘米。
清代畫家黃慎人物、山水、花鳥皆精,書法、詩文亦佳,是“揚州八怪”中的全才畫家之一。其人物畫成就尤為卓著。畫法上,他突破了前人種種傳統程式的藩籬,以草書入畫,兼工帶寫,注重形體塑造與神情的刻畫,對後世人物畫影響深遠。他的繪畫題材空前廣泛,不僅描繪歷史人物、神仙佛道,而且表現樵夫、漁父、農人、縴夫,甚至流落街頭的藝伎、乞丐的悲歡憂樂,使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也得以成為畫面的主體,從而拓寬了中國人物畫的表現領域。《漁翁漁婦圖》軸就是他此類題材作品中的一幅。
《漁翁漁婦圖》軸,此畫描繪了一漁翁、一漁婦。布帕裹發、肩挎竹筐的漁婦似正徐徐前行,忽然被從後面匆匆趕來的漁翁叫住,於是駐足轉身,回眸凝視;頭戴斗笠,身背魚簍的漁翁則忙不迭地將手中剛剛打上來的大魚拿給漁婦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畫家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生動地再現了漁民生活的風貌和他們的喜悅之情。畫面布局十分講究,畫中兩人一前一後,一左一右,貌離神合,顧盼呼應。畫面左上方草書自題:“漁翁曬網趁斜陽,漁婦攜筐入市場,換得城中鹽菜米,其餘沽出橫塘酒。”此詩不僅點明了畫的主題,還進一步補充了構圖。畫面背景不著一物,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這幅作品人物造型嚴謹,比例合理,動態自然,形神兼備,顯示出畫家觀察生活的能力和紮實的寫生功底。其用筆不拘—格,細筆開臉,草書寫衣,工處精謹不苟,寫處縱橫捭闔,兼方帶圓,枯渴並用,濃淡兼施,行之所至,筆情墨趣、粉面棚艮盡現。畫面用墨先以淡寫之,再以濃提醒,勾染結合,酣暢淋漓。設色極淡,僅以淡赭略染頭臉、手足,染低留高,富立體感。從畫面署款“於化癭瓢子慎”,所鈐“黃慎”、“恭壽”兩印及其畫風來看,此畫當屬其盛年之作。
黃慎(1687—約1770),初名盛,字恭懋,後改字恭壽,號癭瓢子,福建寧化人。他出身貧寒,早年喪父,一生奔波於家鄉福建、南京、揚州等地,以賣畫為生。除《漁翁漁婦圖》軸外,黃慎還有20餘幅以漁民為題材的作品傳世。此類作品數量如此之多,固然與畫家的生活環境及其思想感情有關;但有研究者認為,當時他還是為了迎合—些商人“漁翁得利”的購買心理作畫,這對於終生以賣畫為生的黃慎來說也完全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