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風行的石印古籍
早在影印舊本古籍之前,石印技術已經傳入我國並用來印書了。用得最早的是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在同治十三年就用石印機印書。稍後,光緒五年英商美查在上海開設專門石印書籍的點石齋。光緒八年,廣東商人徐潤及其堂兄弟等又在上海開設了後來居上的同文書局。徐潤的《徐愚齋自敘年譜》在記述這個同文書局的創辦始末時說:“查石印書籍,始於英商點石齋,用機器將原書攝影上石,字跡清晰,與原書無毫髮爽,縮小放大,悉如人意。
簡介
早在影印舊本古籍之前,石印技術已經傳入我國並用來印書了。用得最早的是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在同治十三年就用石印機印書。稍後,光緒五年英商美查在上海開設專門石印書籍的點石齋。光緒八年,廣東商人徐潤及其堂兄弟等又在上海開設了後來居上的同文書局。徐潤的《徐愚齋自敘年譜》在記述這個同文書局的創辦始末時說:“查石印書籍,始於英商點石齋,用機器將原書攝影上石,字跡清晰,與原書無毫髮爽,縮小放大,悉如人意。心竊慕之,乃集股創辦同文書局,建廠購機,搜羅書籍,以為樣本,鏇於京師寶文齋覓得殿版白紙《二十四史》全部,《圖書集成》全部,陸續印出《資治通鑑》、《通鑑綱目》、《通鑑輯覽》、《佩文韻府》、《佩文齋書畫譜》、《淵鑒類函》、《駢字類編》、《全唐詩》、《康熙字典》等不下數十萬本,各種法帖、大小題《文府》等數十萬部,莫不惟妙惟肖,精美絕倫,鹹推為石印之冠。迨光緒十七年辛卯,內廷傳辦石印《圖書集成》一百部,即由同文書局承印,壬辰(光緒十八年)開辦,甲午年(二十年)全集告竣進呈,以此聲譽益隆。唯十餘年後,印書既多,壓本愈重,知難而退,遂於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停辦。”此外,在上海出現的石印書局還有蜚英館、鴻寶齋、竹簡齋、史學齋、竢實齋、五洲同文書局、積山書局、鴻文書局、會文堂、文瑞樓、掃葉山房等等,在清末民國初年居然極一時之盛。
幾種方法
當時石印古籍大體有這樣幾種辦法:(1)把原書攝影后按原大石印。這樣做紙張耗費多,成本高,因此只有同文書局承印的武英殿銅活字本《古今圖書集成》這么辦,而且開本裝潢都完全仿照殿本原式,因為政府出得起錢,印得講究點沒有關係。(2)把原書攝影縮小後石印。同文書局以及後來五洲同文書局影印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就都這么做。同文書局印得較精美,可惜其中《舊五代史》用的並不是真殿本,而是據別的本子仿照殿本的字型款式重新寫過付印的,真殿本《舊五代史》版心上方題“乾隆四十九年校刊”,同文書局據別本重寫時不知道,和其他各史一樣都寫成了“乾隆四年校刊”。五洲同文書局石印《二十四史》才一律用真殿本,但印書的油墨不好,有浸潤到筆劃之外的毛病。(3)按行剪開原書,重新貼上,把原書一頁半、或兩頁、三頁甚至更多頁合併成一大頁,攝影縮小後石印。這樣可把原來幾十本、成百本的大書縮印成幾本、幾十本,不僅售價低廉,而且翻檢使用以至庋藏攜帶都大為方便。同文書局多數的石印書,如徐潤《年譜》中提到的《資治通鑑》、《通鑑綱目》等一大批,就都採用了這種並頁縮印的辦法。其中《康熙字典》把武英殿本四十冊縮印成六冊,《全唐詩》把殿本一百二十冊縮印成三十二冊,都極受讀者歡迎。當然,字縮得比較小,必須技術高明,才能清晰可讀。同文書局在這點上還做得比較好。竹簡齋石印的大本《二十四史》等也用此辦法,由於技術差,印本就欠清晰,加之剪貼並頁時又不認真細心,有錯行、脫漏等弊病,故不能取信於人。(4)不剪開原書,而把原書四頁分上下欄並成一大頁,或原書九頁分三欄並成一大頁,再攝影縮小後石印。積山書局石印《康熙字典》,史學齋石印《二十四史》等就用這種辦法。這比剪貼並頁的辦法要少些差錯,閱讀起來也不像剪貼的那種長行直下費眼力。(5)僱人將原書重新用楷書抄寫後攝影石印。當時石印的章回體舊小說以及供科舉考試夾帶用的《四書備旨》、《大題文府》、《小題文府》之類就多用這種辦法。夾帶進考場裡用的要開本小而內容多,因此往往在抄寫後攝影縮成蠅頭小字再付印。後起的石印書局掃葉山房最喜歡用這種辦法。手邊有一冊民國七年戊午正月重訂的《掃葉山房發行石印精本書籍目錄》,共列書四百十九種,據原本影印的不到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以上都是重寫後印,所幸字尚未縮得太小,只是俗陋得叫人閱讀起來感到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