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清史圖典:清朝通史圖錄(光緒 宣統朝)(第12冊)(上下冊)》主要內容:如果說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還擁有對本國發展道路的選擇權,那么到20世紀初卻已經坐失良機,沒有了選擇的餘地。所以,清末新政挽救不了清廷統治滅亡的命運,梁啓超等人企圖依靠愚蠢的清政府進行和平改革的構想也只能是南柯一夢。沒有革命的途徑,不用暴力推翻中外反動統治以清除民族振興的障礙,決不能打通社會前進的通道。因為,現代化與一體化雖然已成歷史趨勢,但全球一體化和世界現代化進程卻是在極度不合理的秩序、不平等關係和不公平規則中進行的。國際政治中的以強凌弱,以大壓小,以富掠貧的霸權行徑,國際貿易中的不合理原則和不平等關係,伴隨著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不平衡性的加強,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造成了嚴重的政治、經濟矛盾和社會危機,使世界秩序的規範化進程步履維艱。進入19世紀70年代以後,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先後發生四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更加促使資本主義列強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的瓜分和對勢力範圍的爭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使1900年前後的中國,既是慘遭西方列強殘暴蹂躪最劇烈的時期,也是全體人民掀起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義和團運動高漲期。
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抗。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自決的鬥爭,被壓迫人民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與國際範圍內的經濟和政治競爭一起,彼此制約,相互激盪,破壞了現存的國際秩序,分裂了既定的國際結構,既構成與一體化和現代化相悖的裂變趨勢,又表達了各國人民爭取實現合理公平的世界秩序的強烈願望,從而推動了國際關係的規範化和秩序化,使全球一體化進程在更高層次上展開。光緒、宣統時期,中國人民武裝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一浪高過一浪,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捍衛民族尊嚴而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世界結構走向一體化和國際秩序走向規範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不論中法戰爭、中日戰爭,還是反抗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國人民都表現了大無畏的鬥爭精神。正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才使中國的現代化步伐在艱難中得以開啟,在沉淪中得以上升.才使世界一體化進程,逐步走入了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
20世紀的中國,只有通過民族民主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統治,才能發展資本主義,才能實現現代化。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是時代要求和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滿清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即位剛三年、未滿六周歲的宣統帝宣布退位,共和國終於取代了專制帝國,標誌著古老的中國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全球一體化和世界現代化時代的到來。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