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寺

涌金寺

涌金寺位於雲南佛教四小名山之一的通海秀山。西漢時期即有僧人于山頂結廬而居。至宋朝理宗嘉熙年間(公元1237--1240),有高僧於秀山山顛,獨坐繁星下,生草為座,入甚深禪定。定中現觀五朵金蓮從地湧出,金光燦然,照徹大千世界。因瑞象暗含五方佛之佛教玄義,高僧當即以錫杖劃地為記,於此處興建梵剎,剎名涌金。又於建寺時掘地得金若干,以充建寺之資。此一瑞象,實為佛菩薩的加持護佑。故涌金寺能於千年當中,一直名震滇中。鼎盛時期僧人達數百人之眾。 寺院初始以華嚴為宗,弘化一方,為雲南華嚴宗祖庭之一。其後則以禪宗五派,臨濟、曹洞、雲門、溈仰、法眼交替住持弘化。 寺院建築坐南朝北,為倒風水格式。一反坐北朝南的風水常規,實屬罕見。此一獨特風水布置,祖師既有依山而為的方便,尚有不為人所易知的甚深密意,所謂佛陀法輪常轉,因機設教,應病以藥。諸佛菩薩能以菩薩正法輪化人,亦能以忿怒威猛的教令輪化人,上天入地種種手段莫不是一片悲心慈航!

特色

據寺中明·隆慶五年《重修涌金寺禪林記碑》載:“寺創自宋之嘉熙,修於元之至正。”至今有800多年歷史,歷經明清各代修葺。寺呈中軸線,由大雄殿,東西配殿,黃龍坊、白馬坊、雨花坊、古柏閣、東西走廊,藥師殿及兩耳樓、禪房、山門等組成。特別是古柏閣,完全保存了宋《營造法式》風格,其斗栱、梁枋、柱子都透出了宋代北方的建築特徵。而且在底層用矮柱鋪作斗栱,又反應了南方桿欄式的風格。

風景

涌金寺位於秀山上部,創建於宋朝理宗嘉熙(公元1237-1240年)間,修於元惠宗至正(公元1340-1368年),近千年均為滇中大剎,子孫叢林,明清時寺內僧人達百餘人。涌金寺依山而建,層疊而上,殿宇雄偉,氣勢恢宏,秀山"三絕"之二的宋朝古柏、元朝香杉植於院中,古代文人的詩碑裱嵌於壁,大殿內馨香繚繞,誦經聲不絕於耳,殿外古柏參天,鍾、鼓之聲相應,真是滇中大剎風範。

涌金寺俗稱大頂寺,是秀山位置最高的建築,因山勢如"地涌金蓮"而得名。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此寺分三進,殿宇宏深,寺門雄踞於半圓形石階之上,"涌金寺"3個貼金大字雄渾莊重。正中為秀山古柏閣,此閣全部為木結構,奇巧無比。大雄寶殿塑三世大佛,慈顏善面,體態勻稱。殿前"白馬"、"黃龍"、 "法海圓明"3座坊立於東、西、北三方。大院中松柏蒼勁,茶花吐艷,元杉噴香。宋柏、元 杉、明玉蘭被稱為"秀山三絕"。涌金寺左廂是一套院,門上有一別致的小匾,上書"這裡來",進門更是清靜的一院,東為曇花軒,西有酌花樓,北面另為一小院,可謂院中之院。"這裡來"院內有明玉蘭、牡丹、芍藥等名花奇草,進門就讓人感到滿院芬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