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風俗

臘月黃天
農曆的十二月,人們稱之為臘月。按《漢語詞典》上的解釋:“臘,系古代在夏曆十二月間的一種祭祀。”“臘者,獵也”。就是說,人們用打獵獲取的野獸來敬神,求平安。自秦代開始有了“臘月”,漢代以後又將初八日統定為“臘日”,又稱“臘八節”,相傳這天原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再後來,民間普遍仿照寺廟風俗,用糯米、黃豆、花生、慈姑、青菜、紅豆、蘑菇、木耳等原料雜配煮成“臘八粥”食用,直到今天,海安百姓仍然保留著吃“臘八粥”的風俗,現在超市里出售的各種罐裝“八寶粥”也是由此演化而來。
打臘月頭到三十夜,海安人多稱為“臘月黃天”,過了二十,便以“夜數”計日,表示年關歲底時間的緊迫。在此期間,各家就開始忙著打籠蒸糕餅、饅頭;醃製香腸、雞鴨魚肉等“冬臘風醃”;炒花生、買茶食、打年貨、換洗被褥、剪頭髮、洗澡;還要用竹枝,雞毛帚等打掃室內外的清潔衛生,稱之為“撣塵”,並傳下了“有錢沒錢,洗洗乾淨過年”的俗語。
二十四夜,過去有“送灶”的習俗,禱祝灶君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供祀品一般為四盤:灶糖(即食糖,可用以粘封灶君之口)、茶葉和米(象徵“生活平安”)、豆腐(取“富”的諧音)、紅豆及碎稻草(供灶君神馬的飼料)。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觀念的更新,這些風俗漸漸廢除了。
古時候,在數夜的年關,海安集鎮上還專門設有打更守夜的人員,稱“更夫”。他們手敲竹梆、銅鑼,於寒夜裡巡行,口喊“臘月黃天,火燭小心,水缸中要滿,鍋門口要清,伢兒臥倒鋪里,大人睡在外邊,屋上瓦響,不要當是貓兒、狗子”,以不斷提醒居民注意防火防盜。如今,各級政府繼承了這一風尚,常組織民兵和民眾加強冬防巡邏,做好治保工作,確保社會安定。
除夕守歲
臘月三十日(月小則為二十九日)是除夕日,俗稱“三十夜”,前一天為小年夜,多數人家要拜祭祖先,以示“慎終追遠”之意。除夕當日最忙碌,城鄉居民均要將屋內外整理一新,在門戶上貼上春聯、鬥神、大紅喜箋,在堂屋內掛上中國結,貼上年畫,順遂條、窗花,布置著相應的飾物,並常將“福”字倒貼,取“福到”的諧音口采,還要按舊俗在檐頭口插上用紅綠彩紙纏繞的“芝麻桿”,圖個“節節高”的吉利。晚間,各家用蒲包裝上石灰,在屋前屋後及場頭打上“元寶囤子”,稱做“麒麟腳印”,用來表達對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的嚮往。在外地工作的人不管路途有多么遠,必須在三十夜之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晚上敬祖、接灶之後,合家圍坐共吃一桌豐盛的“守歲酒”,席間暢談親情,其樂融融……年夜飯需多煮一些,剩餘的做“陳飯”,鍋巴要留整塊的,稱“飯根”,並用一陶盆裝盛,上面插柏樹枝,綴上白果、銅錢、剪紙等,稱為“陳飯盆”,置於神柜上,祈求“年年有餘”。
臨睡前,長輩要給晚輩分發紅包,稱“壓歲錢”;在孩子的枕頭旁放上糖果、棗子、長生果(花生);分放好新衣、新帽、新鞋襪。有些人家徹夜不眠,坐以待旦,稱為“守歲”。除夕之夜,鞭炮聲通宵不停,到處洋溢著辭舊迎新的喜悅和豪邁之情。
過五天年
農曆正月初一,又稱“元旦”、“歲朝”,俗叫“大年初一”。當日凌晨,老人要起床辨別自然界動物的叫聲,以卜一年的運氣。各戶爭先焚香鳴炮,搶接天敵。起早燒頭香,祈求添丁長財。早飯吃紅棗茶、元寶茶、湯圓、糕點等。隨後以宅區為界,中青年三五成群挨家挨戶去恭喜拜年。主人用煙、茶、花生、糖果招待。中午敬神稱“下升”,飯前有不掃地、不潑水、不用秤、不動刀剪的俗規。初二日,農民到土地廟(祠)給土地公公、土地娘娘敬香,叩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田無蟲災。從這天起,各家陸續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親友之間還要互請春酒,俗稱“請春餐”,一般到正月十五為止。正月初五是“財神日”,商店普遍開市。新年第一筆交易如果是婦女來買,稱為滿(母)生意,價格優惠。海安人對正月初一至初五這“五天年”極為重視,到處充滿著和和美美、其樂融融的節日色彩。
元宵興燈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稱“燈節”或“上元節”。海安有“十三上燈,十八落燈”的做法和“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食俗,這期間為燈花期,“鬧元宵”是其高潮,興燈均為民眾自發,經費自籌。古時候,海安街上的提燈遊行與李堡的燈會,辦得很具特色,曾馳名揚州八屬,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來海安觀燈,有龍燈、九獅圖、八駿馬、七巧燈、鑼鼓棚、河蚌精、盪湖船、挑花擔、踩高蹺、以及古老的站肩兒、八仙過海、茶擔子等等。後來,燈會中又加入了打蓮湘、打腰鼓、吹拉彈唱樂隊。我縣的文藝工作者將海安花鼓、蒼龍舞等民間文化挖掘、整理,排演出既具有海安本土風情又體現時代特色的節目,給民眾的春節文化娛樂生活營造了祥和、喜慶的氛圍。
元宵佳節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要數“正月半,炸麻串”,盡顯了古代“刀耕火種,治蟲肥田”的遺風,並一直流傳至今。放眼四野,那上下翻騰的火把,那酣暢淋漓的吶喊,讓人感受到一種雄渾、粗獷的鄉野氣勢。
民俗是社會生活的視窗,隨著時代的變革與進步,一些良風美俗得到了傳承和發揚,而一些舊風陋俗逐漸被摒棄。了解民俗,我們似乎聆聽到歷史的足音,觸摸到時光輾轉的痕跡。在喧囂、紛繁的現代生活中,民俗也能還原我們心靈深處溫馨、美好的精神家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