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西海力錦、大海力錦、東海力錦、包楞海力錦、古日本套布、小哲日根吐、王家套布、毛敖海套布、小哈日乾吐、寶德樂、北寶龍山、哈布土改、塔本格勒、前額日吐胡碩、後額日吐胡碩、寶日罕吐、小額倫索克、努日木18個嘎查。
文化名人
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
一頭獅子一樣濃密黑髮,一雙看似與常人一樣的手,然而那氣勢磅礴的《萬馬奔騰》馬頭琴樂曲,就是從這雙手的指縫中流出。他就是從科爾沁草原走出的著名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
1944年農曆2月初2,齊·寶力高降生在科左中旗海力錦蘇木的老活佛齊根德扎布家,他的家人沒有料到,這個哇哇啼哭的孩子日後會成為一代馬頭琴大師。
齊·寶力高3歲的時候,被確認為科爾沁草原莫力廟第五世活佛。一年多以後,土地改革開始了,隨著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成立,齊·寶力高的活佛生涯從此宣告結束。
齊·寶力高從小就具有音樂天賦。4歲的時候,年幼的齊·寶力高常常倚在滿洲國時代日本關東軍在科爾沁草原上留下的電話線桿下,聽著風的手指撥弄著紅銅的電話線嗡嗡響的聲音。在他聽來,這聲音無比神秘和美妙。這自然的樂音在齊·寶力高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音樂的種子。
7歲那年,父親知道了他想學樂器的心思,就請了一個木匠給他做了“潮爾”和四胡。每逢過年,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都會請來民間藝人到村子裡拉馬頭琴、四胡、吹笛子、彈三弦,整夜不停地演奏。晚上看完演出後,第二天,不識譜的齊·齊寶力高憑感覺就能模仿著給母親演奏。8歲時,他就能和民間藝人合奏幾十首民歌了。12歲那年,父親病故,他在母親含辛茹苦拉扯下,與家中的眾兄弟姐妹慢慢地成長起來。從小稟賦極佳的他,喜歡上了馬頭琴和四胡。沒過多長時間,他就成為十里八村中馬頭琴演奏的高手。1958年,正巧內蒙古自治區民間實驗劇團來旗里招演員,負責人覺得他馬頭琴拉得不錯,有培養前途,便將他招收入團,這年他僅13歲。
來到城市,眼前的一切讓這個草原來的少年驚奇不已,一切都是那樣新鮮和有吸引力…… 見識長了,視野寬了,他更加不滿足自己的技藝,開始系統地研習馬頭琴演奏。
出生在草原上的孩子,草原就是他的根。那時的齊·寶力高始終沒有丟下馬頭琴。他每天干完活,不管多累,總是要拉上一段馬頭琴。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馬頭琴成為他最親密的夥伴,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靈魂賦予了馬頭琴。
馬頭琴的演奏方法,自誕生以來始終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一個地方一個方法,都依演奏者個人的習慣,束縛了馬頭琴對各類樂曲的演奏。為改變這一狀況,1989年,“中國馬頭琴學會”成立,他出任會長。學會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辦學習班,統一各地演奏法。同時,齊·寶 力高也創作了一批以《萬馬奔騰》為代表的馬頭琴曲,更賦予了馬頭琴表現力和時代感。
齊·寶力高將馬頭琴演奏藝術推向了國內外樂壇,使馬頭琴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神奇的民族樂器。外國人稱馬頭琴是“蒙古人的馬頭琴,草原上的切魯(大提琴)。”齊·寶力高,這位從科爾沁走出來的一代馬頭琴大師將繼續用他一生中最鍾愛的樂器——草原上的“切魯”,永遠做一個草原靈魂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