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畔文耕錄

石濤凡題署長安的活動,實際是說北京並非長安。 這是由於明代文人有將首都北京稱之為長安的習慣,石濤沿襲下來的一種寫法。 傅抱石對此未作詳考,誤將北京當做了長安,造成訛誤。

內容介紹

崔錦先生通文博收藏,嫻地域文化,是天津文史界資深專家,任職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多年。早在青年時代即持重老成,言談舉止溫文爾雅,一派學者之風,有多部學術著作面世。《沽畔文耕錄》是近期出版的又一部力作。書中一批考異文章,為文嚴謹,學風純樸,顯示著作者知識的淵博,功力的深厚。譬如,對歷史名畫進行的尋源辨流,不妄說,不虛誇;對書畫大家生平事跡的考訂,史有所據,事有原委,頗具真知灼見。《石濤北行及其津門交遊考》一文,是對傅抱石著作《石濤上人年譜》所作考異,崔先生明確指出,傅抱石的“上人晚歲北上,曾至長安、北京兩地”之說與史不符。他以詳盡的史考,說明石濤一生未去過長安。石濤凡題署長安的活動,實際是說北京並非長安。這是由於明代文人有將首都北京稱之為長安的習慣,石濤沿襲下來的一種寫法。傅抱石對此未作詳考,誤將北京當做了長安,造成訛誤。同時崔文還補充了《石濤上人年譜》遺漏的石濤多次在天津的活動。因為傅抱石是畫界名家,著述中出現的舛誤若不及時指正,貽害非同小可。崔先生的《弘一大師天津時期金石作品的考析》也是如此,作者認真考訂了與李叔同印存有關的16封信札,聯繫李叔同早年在天津學習金石書法以及與金石書法家交往等情況,公開了對《李叔同印存》和《襲紅軒印譜》真偽的考訂,不但印證了《李叔同印存》的真實可靠,還肯定地指出《襲紅軒印譜》是繼《印存》之後,李叔同金石遺作在天津的又一次重要發現。他在《吳昌碩與張孟皋》等三篇評論書畫家吳昌碩的文章中,回顧了吳昌碩與天津文人的交往,論述了津沽畫派與海派的關係。同時,列舉吳昌碩在天津向楊香吟求教,華世奎之父華屏周贈送吳昌碩印料及石鼓拓本等事例,解釋吳昌碩所說“七十二沽,交情同此深”的緣由,隨即指出吳昌碩之孫吳長鄴及上海一些現代美術史記者,誤將析津說成北京大興縣,從而把吳昌碩多次來津的事情忽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