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331121003001 121 官塘社區
331121003002 220 芝竹社區
331121003003 220 僑中社區
331121003200 220 油竹上村村委會
331121003201 220 油竹下村村委會
331121003202 220 雅岙村村委會
331121003203 220 東赤村村委會
331121003204 220 彭括村村委會
331121003205 220 小口村村委會
331121003206 220 麻宅村村委會
331121003207 220 秋爐坑村村委會
社會事業
油竹街道於2012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是縣委、縣政府的派出機構,以居民工作為基礎,以社區建設、城市管理、社區保障和地區穩定為重點,對轄區內地區性、社會性和公益性工作履行組織領導、綜台協調、監督檢查職能。下設青田縣油竹新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承擔油竹街道開發建設及其建設資金融資等職能。根據職責任務,街道內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村鎮建設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社區事務辦公室、人口和計畫生育辦公室等7個職能處室,及經濟發展服務中心、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社會綜合治理工作中心、移民辦公室等四個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編制56名,行政編制為26名,事業編制為30名,其中領導職數13名;行政編制為31名,事業編制為24名,其中領導職數12名。
油竹街道是青田縣東部組團城市的重點區塊,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灘坑水電站移民最主要的安置地。
經濟發展
油竹街道黨工委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實現了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美麗家園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的可喜局面,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5.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899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1500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億元;工業總產值達50.43億元,位居全縣第二;新增規上企業8家。
城市化建設
按照建設集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教育及體育休閒為一體的現代化街區的目標,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建設的原則,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傾力打造“人居環境最優”的縣城拓展區域。油竹街道交通便捷,省道青岱線貫穿街道,36米大街、江濱路等主幹道構成了全街道交通的完整骨架,10分鐘交通圈已經基本成形。青田中學、伯溫中學、華僑中學、油竹國小、油竹幼稚園、華僑幼稚園等等知名的中國小校、幼稚園位於本街道,成為我縣教育比較集中的區域之一,被譽為希望源地、未來高地。全街道內敬老院、衛生院、菜市場、社區辦公樓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齊全,錦竹苑、芝竹小區、萬基歐郡及綠洲花苑等商品房開發建築面積達到60萬平方米、投資達20億元,成為我縣房地產開發的主陣地。
工業發展
作為我縣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油竹街道始終堅持突出工業主導地位,以選商引資上項目為突破口,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產值列全縣第二。油竹街道工業主要集中在僑鄉工業園區,該園區於2005年開始啟動開發建設,占地面積1300畝,規劃為田步垟、下尾,徐岙、東赤等四個區塊,分期開發建設,入園企業以鞋革製造、新能源、五金電器等行業為主,現共入駐企業28家。田步垟區塊的20家企業已落地建設,已建成投產企業13家,在建即將投產企業7家;赤岩區塊共入駐8家企業,現已有2家企業落地建設,其餘的6家企業正在做開工前的手續報批工作。園區內年產值超5億企業3家,有上市意向企業2家,青田縣第一家新能源生產企業也落戶在該園區。十二五末,園區全部建成投產後,年產值可達6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萬餘個。
城鄉統籌發展
在油竹街道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不斷完善農村公路網路,先後完成6條康莊公路建設,實現村村通公路。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完成5個村飲用水擴建工程,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1萬餘人。著力盤活閒置土地,大力探索農民“進社區、住公寓”的集中居住模式。積極引導舊村改造向城市化建設轉變。以留地開發為重點,總建築面積50萬多平方米的房產開發項目完成政策處理,並先後順利啟動項目建設,一座現代化的、適宜人居的新城正呼之欲出。
和諧移民社區
油竹街道是灘坑水電站移民數量最多、各類精英最集中的安置地,共安置第一、第二水平年,包括壩址影響區移民2075戶7210人,共設官塘、僑中兩個社區,建設移民房250幢2889間,占縣內安置任務的1/3。油竹移民社區內“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程控、通電視)、“三排”(排水、排污、排垃圾)和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工程均完工。在基層組織建設上,成立兩個移民社區居委會、黨總支以及七個黨支部,老年大學、老人協會、等其他基層組織相繼組建,形成“移民自主管理”格局。兩個移民社區設有文化站、老人活動中心、圖書室、露天舞廳、桌球場、露天健身場、汽排球場等文化娛樂場所,組成了由轄區居民組成的魚燈隊、腰鼓隊、氣功班、排舞隊等民眾性文化娛樂團體,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文化生活的積極性,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