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布

河西布

河西布,因質地厚實耐穿,染色經久耐洗而名播三迤,譽滿全滇。民諺云:新興姑娘河西布,通海醬油祿豐醋。可見河西布之優良,為各族人民所稱讚。

簡述

河西布因質地厚實耐穿,染色經久耐洗而名播三迤,譽滿全滇。民諺云:新興姑娘河西布,通海醬油祿豐醋。可見河西布之優良,為各族人民所稱讚。

過去的河西縣(今併入通海縣)以“男耕女職”著稱,自古就有“男供吃,女供穿”的傳統。“女供穿”指的是婦女們通過紡線織布,用所得的蠅頭微利,換來一家人一年一套衣裳。這種紡織技藝,是她們自小在娘家由母親帶著學成的。出嫁到婆家後,她們便當家立業開始紡織,挑起“女供穿”的擔子。所以,這種技藝在河西世代不絕,織布機幾乎遍布城鄉,每年生產二三十萬匹布,由人背馬馱運到全省乃至周邊國家銷售。

她們把棉花紡成線,又把線分為經、緯線,通過幾十道工序,把經線裝上織機,把緯線裝進梭子,便坐在織機上兩手拋梭,兩腳蹬機,使經緯線交織,硬生生用一根根線織成一匹匹布。她們拐著一雙小腳,三更燈火五更雞,日復一日,不分晝夜坐在織布機上織就她們“女供穿”的夢,只望年底全家人都能穿上一套新衣服。

就這樣,她們一代又一代地重複著這種勞動。對此,民間曾流傳過一則謎語,形象地道出了紡織的艱辛——高首金雞叫,底下鯉魚跳;長沙(紗)路又遠,不知哪日到。謎底即“織布”。你看,織機上的織女兩隻腳一上一下地蹬,那織機上的機頭(雞頭)就“唧唧”地發出響聲,像金雞叫一樣,再看下面穿著小紅鞋的兩隻腳,一起一落活像兩條鯉魚在跳。多么有聲有色的謎語,活畫出一幅中國工筆畫——織女圖。而到長沙的路,則用來比喻卷在機上的長長的經線,不知哪日才能織完,道出了織女對此艱辛勞動的聲聲嘆息。

這種勞動,現代人已經看不到,當然也難以理解,可是它卻在河西流傳了幾百年。我們這些年逾古稀的人,每當想起這則謎語,便勾起我對那種勞動的回憶,不禁發出由衷的讚嘆:呵,真了不起!她們拐著一雙小腳,憑著兩隻靈巧的手,用汗水織成一匹匹聞名遐邇的河西布,為玉溪防織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