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集---追尋商幫遠逝的遺韻之一
“衛嘴子,京油子,鬥不過辛集的皮猴子。”這裡指天津人嘴巧,北京人嘴油,但他們都唬不了辛集的皮貨商人。素有“河北一集”美譽的辛集市,皮毛業歷史悠久,生意遍及大江南北,至清朝中葉已經發展成為全國的皮毛貿易中心。辛集商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也自然不再把京津放在眼裡了。辛集人在俗語裡巧妙地將“衛嘴子”,“京油子”跟自己的蔑稱“皮猴子”連在一起,亦莊亦諧中透著自豪、自尊與自重,也自得一種妙趣。
據明清兩代的《保定郡志》、《保定府志》和清代《束鹿縣誌》記載,辛集皮革的發祥地是明代中葉的木丘村,後轉移到辛集。據《束鹿縣誌》講:“辛集一區,工廠如林,皮毛各行,每廠不下數十人,遠近諸村,多依此為生活。”辛集素以經商傳統,尤其皮毛二行,行銷大江南北,最遠可達數千里,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束鹿毛、皮、氈還作為貢品和稅賦上解京城。從晚清到1937年是辛集皮毛業的高速發展期,各種原料充足,行業門類完備,產品種類齊全,不但有皮店、毛店、氈局,也有白皮、裘皮、鞭皮、氈毯等作坊,真可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從“皮店街”說起
穿梭在兩旁皮店林立的小街上,人流穿梭,熙熙攘攘,入耳的唱戲說書聲,滿街悠悠飄香的小吃,加上悠長悠長的叫喊吆喝,一如幾百年前的縣誌記載:“綿亘五六里,貨廣人稠,坐賈行商,往來如織,雖居偏壤,不減通都”。
這就是百年前的辛集那條名揚中外的東西大街“皮店街”,在這個不長的街道兩邊,到1936年共有40多家皮店,70多家皮莊。當時集散的貨物有14種,而皮毛貨物即占6種,還有“大皮行”和“白皮行”兩個商會組織。商會都是由最出名的字號東家領頭,負責召集會議、交流信息,統一行市,以便於保護各個皮店的商業利益,每年皮行賺了錢還要唱大戲熱熱鬧鬧地慶賀一番。
“皮子進了廉官店,從頭到腳用個遍……”來此談生意做買賣的商人,國內外的都有。這些皮店既是客棧,又是交易所。皮毛商人來談生意,只要吃住都在皮店內就可以了,而皮店主人就會充當經紀人,把所需商品事宜一一辦齊。所有皮店都遵守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講信用,講義氣,只成交,不營業,更不製作,誰的主顧就是誰的主顧,絕不相互搶生意。
由於辛集商人的勤勉與精明,皮毛店的年盈利相當豐厚,一般年景相當於資本的一倍,好年景可以相當於資本的兩倍,因此生意也越做越大。據“七七事變”前的數據統計,大皮莊的活動資本一般在50萬大洋以上,中等皮莊活動資本一般在20萬大洋以上,小皮莊的活動資本一般在10萬元以下,毛店和白皮店作坊比較小,一般活動資本只有兩三萬元大洋。而全聚皮莊、袁記皮莊、聚泰皮莊3家壟斷了辛集皮毛業的60%以上,三家皮莊的店員都在千人以上,其中袁記皮莊的活動資本最大,在60萬元大洋以上。袁記跟聚泰皮莊都在外地設立有70餘家附屬皮莊,他們的觸角一直延伸東到德州至徐州,南面從邢台到武昌,每個車站都有他們兩個皮店的收購與推銷人員。民國十五年時兩家的生意一路高歌猛進,達到鼎盛時期,各自賺取了一百多萬元大洋。
皮店街就是辛集中國幾百年皮業集散地的心臟,它的脈搏跳動直接影響著全國皮毛業的各個角落。自1880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是辛集皮毛也發展的鼎盛時期,辛集鎮也在清朝的地圖上被明確標為“中國皮毛雜貨集散中心”。辛集皮貨商人兼有行商、坐商、批發商、分銷商以及經紀人等多重角色,經營手段相當靈活,80%的皮子不在本地加工製造,而是直接轉銷出口的,僅白皮一項天津洋行就收購辛集市場的60%運銷國外。辛集的皮毛不僅在北京、天津、上海、奉天、張家口、山東、山西、新疆等地很暢銷,而且在歐美等國家的銷路也是一路飄紅。據1930年《河北省財政年鑑》的記載,在當時出口的9類產品中,辛集皮毛製品占7類,出口量名列榜首,成為河北省的一大經濟支柱,也獲得了“辛集皮毛名天下”的美譽。
聚泰皮莊的“李東洋”
民國年間,由於辛集皮業的興盛,銀行業的腳步緊緊跟進,僅私人銀號有27家之多,像北京的“中國銀行”這樣的大銀行也在這裡開設了分號。由於銀號眾多,匯兌方便,金融周轉靈活,手續簡便,其利息最輕者4厘,一般5厘,最重者為8厘。商人出門購貨攜帶本櫃匯票即可買到貨物,極大地便利了皮貨經營。如此眾多的銀行擁擠在一個小小的市鎮裡,銀行間的競爭相當激烈,尤其對大客戶更不敢有絲毫懈怠。
1935年6月的一天,當時的北京“中國銀行”行長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我是李長謙,存在你們銀行的那筆款子我要支取,請馬上準備好!”放下電話後這位行長心急如焚,一層層的汗珠滲出額頭,因為李長謙要支取的這筆款子實在太大了,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湊齊。
這位行長聽出李長謙電話中是帶著氣兒的,猜想其中肯定有隱情,連忙到下面查詢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李長謙是辛集著名的“聚泰皮莊”掌柜,家業可觀,商界名頭不小。因為聚泰皮莊規定,每年要對掌柜和“跑外水”的論功行賞,誰為本皮莊賺的錢多誰就坐“上席”。由於李長謙善於經營,更精於外交,曾經7次漂洋過海到日本東京、大阪推銷皮毛皮革產品,與外商簽訂了大批契約,使聚泰皮莊大為獲益,生意蒸蒸日上,他做大掌柜多年,也一直連年穩坐上席,成為紅極一時的皮莊經理,被人戲稱為“李東洋”。對於這樣一位大客戶,銀行經理哪裡敢怠慢。
皮匠出身的李長謙為人和善,沒事的時候喜歡跟皮匠工人一起乾點零活。有一次,他在北京分號穿著圍裙與工人一起翻曬整理皮子時,“中國銀行”的幾個職員剛好路過,不僅面露不屑,還輕蔑地說:“看,這些皮猴子真髒。”李長謙聽了十分氣憤,雖然不想跟這些小職員一般見識,可也不容得他們如此羞辱皮匠行。於是,決定“教訓教訓”他們的銀行主子,這才撥了上邊的電話。了解了事情原委後,銀行行長立即親自到“聚泰皮莊”北京分號去見李長謙掌柜,並當面賠禮道歉,還把李長謙派專車接到“萬國飯店”,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宴當面表示賠罪。
這件事在北京曾風傳一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辛集皮毛業曾經的輝煌程度。
“皮毛王”王再田
公元1900年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皮毛商人蜂擁而來,在辛集鎮設立了洋莊26座,其中德國洋莊6座、英國洋莊6座、日本洋莊6座、荷蘭洋莊3座、美國洋莊3座、比利時和法國洋莊各1座。他們專門坐地收購辛集的皮毛運銷歐美等十幾個國家與地區,也給辛集留下了殖民的烙印。
這些外國人不僅在這裡搶生意,也在此地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帶回本國饋贈親友。1926年秋的一天,英國駐華使館官員查理來到辛集皮店街,要買“掏羔皮襖”,說是英國大使要送給女王當禮物。“掏羔皮襖”是辛集皮莊獨有的一種工藝,就是在母羊還懷孕時,憑手感摸出小羊大小,估算羊毛的長短,將母羊殺死後,取出羊羔剝皮製作衣服,既柔軟光滑,又輕便結實。這次,查理提出的要求羔羊毛長剛好一寸的要求很難把握,一連幾個善於摸羔的技師都栽在了這裡。
見此狀況,查理很是輕蔑地說:“久負盛名的皮都辛集也不過如此。”此話一出口,立即引起了剛看熱鬧的人群里一陣子騷動,可沒有金剛鑽,誰敢再敢站出來攬這瓷器活呢?此時,有一個人按捺不住查理這種不可一世的態度,高聲接下話茬:“查理先生,您這活兒俺接了。”只見二十來歲的王再田走上前來,在一群懷著羔的母羊中左瞅右瞅,隨後牽出一隻馬上宰殺,取出羔羊一量,毛長不長不短正好一寸。看著這位一身羊膻氣的年輕人,查理豎起大拇指連稱“了不起、了不起”。王再田也由此成了盡人皆知的“皮毛王”。
隨著皮毛製革技術的普及,辛集出現了家家做氈、戶戶製革的繁榮景象。據1935年至1936年的數據統計,當時辛集鎮有工商戶1170戶,人口17550人,其中皮毛業有10個行業361戶,搗毛、搗皮的季節工6200餘人,連同鎮周圍20多個村莊的副業性經營,總戶數達1500戶以上,經營皮毛製革業的人員約四五萬人。如此規模與民眾基礎,自然也產生了不少能工巧匠,王再田只是萬千皮匠中的一個代表而已。
地域文化的積澱與品味,也是它的精神追求與理念。如今的辛集市已經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取代,所經營商品依然以皮貨為主。走過一家家紅火依的舊皮貨門店,心底自然而然地游現出往昔幽幽淡淡的影跡。回眸辛集皮商的輝煌,有無盡的嚮往、有無窮的追求、有不綴的勞作、更有著勤勞與善良,就像千年不變的活化石,至今閃爍著悅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