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富鄉,現稱富美村,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雙水墟鎮東南約5.5公里。總面積16.6平方公里。沙富鄉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村內百年宗祠成群,多棵百年古木棉和榕樹,有古石橋見龍橋,普仁廟。有市場和國小,幼稚園,多個休閒小公園,村容整潔,鄉風文明。1999年6月成立富美村民委員會,下轄十九村民小組,總人口4647多人(其中男:2250人,女2497人),戶數1492戶,支部共分七個黨小組,黨員150多名,現有耕地5500多畝,其中水稻3135畝,魚塘1400畝,水果1600多畝,山林6500多畝地。
見龍橋
據記載,見龍橋始建於明代,原為木橋,清壅正十三年(1735年)由邑人張鍾沛等人倡議捐建改為石橋,後在乾隆年間、民國年間得到了多次維修。石橋為懸臂式全石結構,10墩9孔,長73米,跨長64米,寬2米。10個橋墩狀似船形,上下游均作尖三角形以減輕河水對橋墩的衝擊。橋兩端設有台階及引橋,橋兩面側置有望柱欄板。橋中央兩邊欄板均刻有“見龍橋”字樣。因橋下10個橋墩形成了9個流水孔,見龍橋又被當地人稱為“九眼橋”、“九孔橋”。
傳說見龍橋的來歷與當地明清時期的兩位“進士”有關。明朝,沙朗員嶺村有位名叫周大田的人中了進士,他為了造福鄉民,發動鄉親開鑿了一條幾十米寬的水坑,即沙富坑,讓沙朗員嶺村的水通過水坑流向沙富。為方便人們過坑,還在水坑上搭了一條小木橋。後來木橋又改為紅粉石橋。清朝乾隆年間,富美村有一位名叫張元進的人中了進士,他在湖北南漳縣當縣令期間,曾返回家鄉,牽頭將紅粉石橋改建為花崗岩石橋。傳說曾有一條龍從富美游向貴美,並在貴美兜了一個圈,故此橋稱為“見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