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若海[宋代人物]

汪若海[宋代人物]
汪若海[宋代人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號東叟,歙縣人。欽宗高宗朝人。宋史稱其豁達高亮,深沉有度。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靖康人,入太學。金人侵擾,他應詔上書,請立康王為大元帥,鎮撫河北。及二帝北行,走謁朝。又獻平寇策,劉忠、曹成等皆降,湖、湘、湘遂安。累官直秘閣,知江州。丁父夏,卒。若海為章句,為文操筆立就。著有若海集及麟書一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歷史記載

汪若海(1101—1161),字東叟,歙(今安徽歙縣)人。未弱冠,游京師,入太學。靖康元年,金人侵擾,朝廷下詔求知兵者,若海應詔,未三刻而文成,擢高等。時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師,若海謂:“河北國家重地,當用河北以攬天下之權,不可怯懦以自守,閉關養敵,坐受其敝。”屬康王起兵相州,乃上書樞密曹輔,請立王為大元帥,擁兵鎮撫河北,以掎金人之後,則京城之圍自解。輔大喜,即以其書進欽宗,用為參謀,遣如康王所。宰相何?執異議,以道梗為辭,不果遣。

京城失守,若海述麟為書以獻。及二帝北行,袖書抗粘罕,請存趙氏。縋而出,謁康王於濟州,謂神器久虛,異姓僭竊,宜蚤即位,以圖中興。一日間三被顧問,補修職郎,充帳前差使。高宗既即位,推恩改承奉郎,遷江南經制使,轉承事郎,監登聞檢院。五府交辟,改屬右府。

朝廷以張浚宣撫川、陝,議未決。若海曰:“天下者,常山蛇勢也,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今以東南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將圖恢復,必在川、陝。”乃往見浚,極談終日,浚大驚,辟以自隨,以親老辭。繼論軍食,迕執政,通判沅州,以讒奪籍,謫英州。道出臨川,時節制江夏軍馬李允文擁眾數十萬,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討使張俊屯江西,參謀官湯東野與若海故,得若海道中,喜甚。謂曰:“李允文懷反側,非君莫能開其自新。”若海即馳往,諭以成敗逆順,示以朝廷威德,復談三策以動之,辭旨明暢。允文大感悟,即舉軍東下。

若海復為書招其徒張用、曹成、李宏、馬友同歸朝廷。用一見,以其眾二十萬解甲效順,惟成疑貳有他志,若海移書責之。成怒,將殺若海,若海夜宿王林軍帳,以計得林軍印,遂奪其眾五千人。翼日,成遂遁。若海遺宏書,使刺成以自歸;宏得書圖成而力不勝,復走長沙刺友,群盜解散。若海遂以林五千人歸招討使張俊,俊乃班師凱旋,軍容愈盛。

時朝廷方出師,若海以為為國家者,當化盜賊為我用,不可失英雄為國患。因獻平寇策,朝廷悉用之。其後李宏為劉忠所並,死長沙;劉忠為韓世忠所破,走劉豫;曹成走廣而復降,湖湘遂安。尋復承務郎、監潭州南嶽廟、通判辰州。

紹興九年,復三京,祗謁陵寢,事還,以前功,旬月四遷至承議郎、通判順昌府。金人奄至,太尉劉錡甫至,眾不滿三萬,遣人丐援於朝,無敢往者。若海毅然請行,具述錡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師濟之,必有成功,朝廷從之,金兵果敗去。辟淮北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拓皋之役,復以勞兩轉至朝散郎、通判洪州,未上,丁內艱。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滿,遷湖北帥司參議。知道州,陛辭得對,上曰:“久不見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閣、知江州,丁父憂。時方經略中原,朝廷議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達高亮,深沈有度,恥為世俗章句學,為文操紙筆立就,蹈厲風發。高宗嘗以片紙書若海名諭張浚曰:“似此人材,卿宜收拾。”會浚去國,不果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