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隨筆:從大雜院兒里走出

略談北京話的特點 老北京過大年的“玩兒” 北京的戶外遊戲

圖書信息

作 者:王文寶
出 版 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00322
出版時間:2012-01-01
版 次:1
頁 數:311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散文/隨筆/書信

內容簡介

《民俗文化隨筆:從大雜院兒里走出》收入民俗學家王文寶先生數十年來從事民俗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內容包括:作者的大雜院兒生涯;北京的市井民俗文化;劉半農、常惠、江紹原、顧頡剛等北大學人對民俗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貢獻;北京的商業吆喝與響器等資料。附錄部分收入《北京話“兒”化音手冊》,是作者對北京話“兒”化音的研究心得的集中展示。
本書圖文並茂,資料豐富,散發著濃郁的京味兒氣息。

作者簡介

王文寶,1929年生,北京通州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民俗文化工作。1979年調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1987年改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1991年退休前任該會民間文藝研究所副所長兼民俗民藝研究室主任。作為中國民俗學會和中國俗文學學會的創建者之一,先後任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及會長。被聘為鐘山大學民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神州民浴》名譽顧問、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出版有《中國民俗研究史》《中國民俗學論文選》《中國俗文學發展史》《北京傳統民俗文化集錦》《吆喝與招幌》《弘揚祖國民俗文化》《中國民間遊戲》等多種圖書,撰寫有關文章400多篇。

目錄

第一部分 從大雜院兒里走出
熱衷弘揚民俗文化
溫馨的大雜院兒
京城當年一個繁華商業區
想起了“平民食堂”
二中瑣憶
輸血的故事
舊事難忘 --記越南留學生在“中國語專”二三事
美麗的台灣民問傳說
第二部分 市井民俗文化
略談北京話的特點 --最突出、最活躍鮮靈的京味兒民俗文化
關於北京話“兒”化音問題
關於北京的傳統糕點
風味兒中秋月餅和家庭自製“團圓餅”
“雜拌兒”伴你過大年
祈吉迎祥的春節文化
老北京過大年的“玩兒”
北京的戶外遊戲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中突顯的地方風物人文色彩
饒有興味的北京地名歌謠
談談幾首關於時政的北京地名歌謠
反映歲時節日的北京謠諺
古往今來一線牽,京都故事惹人傳
京城戲曲曲藝的發展概況
第三部分 北大學人之貢獻
劉半農與北大歌謠學運動
中國俗文學與俗文學運動
婦女對中國俗文學之貢獻 --為世界婦女大會在京召開而作
新中國成立前北京一些報刊宣傳民俗學的情況
常惠對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貢獻與台灣出版的“俗文學叢刊”
江紹原首開“迷信研究”課試卷的發現和他對民俗學事業的傑出貢獻
現代中國史學和民俗學的奠基者顧頡剛 --紀念顧頡剛先生110周年誕辰
積極挖掘搶救民間文化遺產
北大學人對民俗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之貢獻 --獻給北大中文系百年華誕
第四部分 珍貴的記錄
〔附錄一〕王文寶著述簡目
〔附錄二〕王文珍《民俗學家王文寶》
〔附錄三〕北京話“兒”化音手冊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4.對婚喪禮俗的研究
顧頡剛在北京大學《歌謠周刊》上先後發表了《兩個出殯的導子帳》(1924年4月27日第52號)、《一個“全金六禮”的總禮單》(1924年5月25日第56號)、《一個光緒十五年的“奩目”》(1924年6月8日第58號)。1928年4月,他將此三文與劉萬章撰寫的《廣州的舊婚俗》《廣州的舊婚俗補述》《廣州的舊喪俗》合在一起,以《蘇粵的婚喪》為書名,作為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小叢書之一出版。
他對吳歌、孟姜女傳說故事、妙峰山香會、禮俗等的研究是同時進行的,很有魄力。顧頡剛在民俗學研究方面的成就為世人所公認,他在歌謠、傳說故事和廟會的研究方面樹立了三個典範,對後世影響深遠。日本學者平岡武夫說:“即使說中國民俗學的研究是顧先生首創和培育起來的,恐怕也不過分。”(平岡武夫《古史辨自序》日譯本《譯者前言》,創元社,1940年)。
再看看他在組織領導方面的建樹。
1919年,他在蘇州蒐集歌謠,雖然當時還是一個學生,但已開始顯露出了其組織領導才能。他說:“在家中組織人力,從我的祖母起,直到保姆,由她們唱,我來筆記。後來又推廣到親戚、朋友家。我的愛人殷履安義在她的母家,用直鎮上為我收到了好些,一年之中,居然記下了三百餘首。其中,有兒歌,有婦女歌,有工農歌,也有對山歌。除歌謠外,還連帶蒐集了諺語、歇後語。”(《我和歌謠》,載《民間文學》1962年第5期)。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