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魯迅研究精華探索

桂林文化城——魯迅研究的歷史高峰 魯迅研究的草創時期(1913-1927) 桂林文化城魯迅研究論著的歷史貢獻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10月1日)
平裝: 39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63327479
條形碼: 9787563327478
尺寸: 20.2 x 13.8 x 1.8 cm
重量: 340 g

作者簡介

劉泰隆,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福建武平人,1927年,1956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班。曾任廣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歷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廣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等職。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研究,著述頗豐,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論著多種,其中《論魯迅思想發展的一貫性》、《魯迅研究概要》(主要執筆)獲廣西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朱自清作品欣賞》、《趙樹理短篇小說欣賞》(二人合作)獲全國第一屆優秀教育圖書評比一等獎,《中國現代文學史》(多人合作)獲國家教委頒發的第三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內容簡介

文學批評理論、方法與術語,有西方的,有中國古代的,《歷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魯迅研究精華探索》根據各種具體需要都進行試用。例如“趣”與“味”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是屬於不同的審美範疇,《歷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魯迅研究精華探索》就以這種理論為武器剖析出魯迅雜文既多趣又多味;就“趣”而言至少包括有理趣、奇趣、情趣、形趣、語趣等等,就“味”而言至少有新味、熟味、辣味、笑味、回味等等,自我感覺這比用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分析魯迅雜文趣味性所獲得的認識廣博得多。研究魯迅舊體詩的藝術性,我比較側重地借鑑了古代詩話,從而對前人關於魯迅舊體詩“是最傳統的又是最獨創的”這個正確論斷作出了有一定說服力的說明。但是我全書運用得更多的是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包括了歷史的和美學的方法及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哲學、闡釋學等等。任何人都無法脫離政治,特別像直面人生、干預社會現實的魯迅和魯迅著作,自然便與革命的政治結了不解之緣。我們的魯迅研究要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方針,也就必然要聯繫當今的社會人生,因此我的研究中也有些政治學研究方法的色彩,像評邵荃麟的《阿Q的死》的意義便是這樣。

目錄

前言 桂林文化城——魯迅研究的歷史高峰
第一章 魯迅研究的歷史概況.
第一節 魯迅研究的草創時期(1913-1927)
第二節 魯迅研究的迂迴發展時期(1928-1936年魯迅逝世前)
第三節 魯迅研究的開拓時期(1936-1949)
第四節 魯迅研究的豐收時期(1949-1965)
第五節 魯迅研究的挫折時期(1966-1976)
第六節 魯迅研究的復興時期(1976-1986)
第七節 魯迅研究的革新時期(1986-)
第二章 桂林文化城的魯迅研究論著概況
第一節 桂林文化城魯迅研究論著的歷史貢獻
第二節 桂林文化城魯迅研究論著的寶貴經驗啟示
第三章 桂林文化城對魯迅總體的最高認識
第一節 毛澤東的魯迅論發表前桂林文化城對魯迅總體的最高認識
第二節 毛澤東的魯迅論發表後桂林文化城對魯迅總體的最高認識
第三節 我們今天對魯迅總體和對毛澤東及桂林文化城的魯迅論的認識
第四章 桂林文化城的《阿Q正傳》研究
第一節 桂林文化城研究《阿Q正傳》的重要論著
第二節 阿Q是什麼典型——兼論五十多年來阿Q典型論的發展
第三節 阿Q性格及其主要特徵
第四節 關於精神勝利法問題
第五節 魯迅為什麼要把阿Q寫成農民?
……
第五章 桂林文化城的魯迅雜文研究
第六章 桂林文化的魯迅舊體詩研究
附錄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