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我作者是香港著名的音樂人士,七十年代中期開始不停地往西歐和中歐跑,去聽音樂會、看歌劇,去瞻仰作曲家紀念館以及他們在生時常去的地方;九十年代初,又開始到歐洲各大城市觀賞歌劇,先是倫敦、巴黎,後到佛容納、格蘭堡、米蘭、維也納、布拉格以至拜洛伊特,越看越上癮。本書即是在此基礎上寫就的一本音樂散文集。全書由“歐遊樂記”、“香江樂評”、“中西樂譚”等幾個部分組成。作品目錄
?歐遊樂記?訪貝多芬故居
貝多芬 維也納 泛歐洲――記《平安夜》作曲者故鄉之行
舒伯特的韻味――初訪拜洛伊特節日劇院
觀賞華格納樂劇散記
在布魯塞爾看《女人心》
羅曼?羅蘭VEZELAY的寓所
洛黛?史科的爵士風琴和凡達姆的獨唱會
曼紐軒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樂
魯汶大學的音樂講座――新音樂歌曲的發展
在薩爾斯堡看歌劇
《古瑞歌》與阿巴度
巴黎、佛羅倫斯、佛容納的藝術館
佛容納的九六歌劇節
凡爾賽宮噴泉音樂
應在自己土地上尋根
高雅藝術平民化
學習歐洲音樂要三思而行
?香江樂評?
亞殊堅納西的“貝多芬與蕭邦”聽後
馬友友的獨奏會
曼紐軒逝世有感
史加拉樂團令聽眾如痴如狂
令人難忘的三場音樂會
從以色列室樂團演奏談“維也納樂派”風格
話劇《培爾?金特》的音樂
一次了不起的演奏
《聖馬太受難曲》的魅力所在
藝術歌曲的“五四精神”
評譚盾《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
評李靜美的德、奧歌曲獨唱會
九五香港藝術節手記
九八香港藝術節手記
歌劇《莎樂美》與音樂劇《黑騎士》
《巴凱》、《大都會》、莫斯科電台交響樂團
一九九九年香港藝術節手記
《黑桃皇后》首次在港上演
《行雷》、《三毛錢》與古樂團
《裝腔作勢》與漢堡芭蕾舞團
《夜宴》、《三王墓》與室樂團
華格納之夜鐳射唱片
力求忠於原作的演繹
?中西樂譚?
蕭伯納的樂評
蕭伯納論第九
再談貝多芬的第九
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歷史地位
有關卡拉揚的評論
讀《拜洛伊特――華格納樂劇節》
從德、奧歌劇談《莎樂美》
頗值得一讀的鋼琴書
德國音樂學者論新音樂
談音樂翻譯
中國音樂與中國文化
粵語流行歌詞的本土意識
從拍錯掌談到港人的文化生活
從凝固的音樂看流動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