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般論述哲學史的著作大致有兩類,一類是通史,按歷史時代敘述哲學發展,另一類是對某一問題或理論作歷史考察。前者如各類《歐洲哲學史》教材,後者如《西方認識論史》。本書則與上述兩者不同,作者選取了一個非常艱巨的課題來全面考察哲學史,試圖說明哲學史就是認識史,找出哲學思想史中的邏輯規律,而且力圖按照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來敘述全部歐洲哲學發展史。
作者在導言中闡明了自己關於哲學史是認識史的基本觀點。認為哲學史就是“關於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科學史之成為認識史的根據在於全部哲學史具有同一的認識主體(人類)、認識對象(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和認識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即從客體入手進而回復到主體最後達到主體和客體統一。這是歐洲認識史的實際過程,也是符合人類認識邏輯發展的內在規律的)。
全書分七章探討認識的這一邏輯的(也是歷史的)發展過程。第一章,直觀的認識。人類的認識起始於對世界的直觀,形成主客不分的關於世界的渾沌表象。這是史前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第二章,概念的認識。形成了世界整體的抽象概念,在歐洲表現為古希臘哲學取代原始意識而產生。本章說明從泰勒斯到亞里士多德的古希臘哲學也表現為一個從客體到主體到主客統一的小圓圈。第三章,懷疑的認識。亞里士多德之後開始對主體的認識能力、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懷疑。懷疑的認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前期希臘哲學中的懷疑主義、後期希臘哲學中的懷疑主義和羅馬懷疑主義。第四章,二重化的認識。這是認識史上的一次重大曲折,亦即中世紀的宗教哲學。第五章,反省的認識。哲學家們從二重化的教訓中認識到,為了真正認識客體,不能只對客體作出規定,更重要的是要對主體認識自身進行反省研究。在這一階段人類認識首先為確立主體認識的權威而鬥爭。產生了唯理論與經驗論的鬥爭。第六章,主體和客體統一的認識。作者認為由十八世紀法國哲學開創了主客體統一性的傾向,德國古典哲學大大加深了這一認識,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思想來源。所以這一章分四節①主客體在本體論上的統一(十八世紀法國哲學);②主客體在認識論上的統一(康德哲學);⑧本體論與認識淪的統一(費希特、謝林、黑格爾);④主客體以人為基礎的統一(費爾巴哈)。第七章,認識史的革命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人類的社會實踐為基礎解決主體和客體的統一,解決人的本質和人類解放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認識史作出的傑出貢獻。
出版信息
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出版,26.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