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贈馬仲禎全斯立二昆仲

《次韻贈馬仲禎全斯立二昆仲》是明代詩人德祥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客鬢吟髯並雪霜,相看總為惜流光。鶴同丁令身千歲,蝶與莊生夢一床。

濟世藥壺長自負,游山酒榼不時將。兩心得似孤雲片,來往家山幾樹傍。

作品注釋

次韻

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也稱步韻。世傳次韻始於 白居易 、 元稹 ,稱“元和體”。 唐 元稹 《酬樂天餘思不盡加為六韻之作》:“次韻千言曾報答,直詞三道共經綸。”原註:“ 樂天 曾寄予千字律詩數首,予皆次用本韻酬和,後來遂以成風耳。”一說始於 南北朝。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次韻非始唐人》:“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載 王肅 入 魏 ,舍 江 南故妻 謝氏 ,而娶 元魏帝 女,故其妻贈之詩曰:‘本為薄上蠶,今為機上絲。得路遂騰去,頗憶纏綿時。’繼室代答,亦用絲時兩韻。是次韻非始 元 白 也。”

昆仲

稱人兄弟。長曰兄,次曰仲。 唐 黃滔 《〈潁川陳先生集〉序》:“父諱 贄 ,通經及第。娶 江夏 黃夫人 ,賢而生先生,無昆仲姊妹。”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上遣 太宗 與 俶 敘齒為昆仲, 俶 循走,叩頭泣謝。”《鏡花緣》第十一回:“ 唐敖 問起 吳 氏昆仲事業,原來都是閒散進士。” 郁達夫 《自述詩》之三:“ 王筠 昆仲皆良璞,久矣名揚 浙水 濱。”

客鬢

旅人的鬢髮。 唐 杜甫 《早花》:“直苦風塵暗,誰憂客鬢催。” 元 尹廷高 《思鄉》詩之一:“世情巇嶮多溪壑,客鬢蕭疏易雪霜。” 清 程恩澤 《邳州道中》詩:“樹如客鬢凋疏早,路似人心坎廩多。”

雪霜

(1).雪和霜。《禮記·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 唐 李紳 《發壽陽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懷書事》詩:“漸喜雪霜消解盡,得隨風水到天津。” 宋 程大昌 《感皇恩》詞:“周遭松竹,任是雪霜長綠。”

(2).比喻一塵不染。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陸敬游十賚文》:“滌盪紛穢,表里雪霜。”

(3).比喻白色。 唐 劉禹錫 《望夫山》詩:“肌膚銷盡雪霜色,羅綺點成苔蘚斑。” 唐 杜牧 《寄李播評事》詩:“春來煙渚上,幾淨雪霜毫。”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髮。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贈別郭虛舟鍊師五十韻》:“雪霜各滿鬢,朱紫徒為衣。” 宋 蘇軾 《次韻子由種杉竹》:“糟曲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蘆花。 唐 黃滔 《題山居逸人》詩:“十畝餘蘆葦,新秋看雪霜。”(3)鹽。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王欽若 三司勾當,來 亳州 散食鹽錢。知州有詩一句云:‘雪霜散處民心悅。’ 欽若 對曰:‘鼎鼐調時眾口知。’”

相看

(1).互相注視;共同觀看。 南朝 梁簡文帝 《對燭賦》:“回照金屏里,脈脈兩相看。” 唐 杜甫 《又呈竇使君》詩:“相看萬里外,同是一浮萍。” 宋 楊萬里 《記羅楊二子游南嶺石人峰》詩:“二子相看面無色,疾趨山後空王宅。”

(2).探望。 宋 范仲淹 《再奏雪張亢》:“又進士 黃通 來 涇州 相看,與錢五十貫文。”

(3).對待;看待。 宋 沉俶 《諧史》:“今亦自知無脫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於 寶叔塔 上某層某處,可往取之。”《再生緣》第二一回:“望祈照拂如兒女,萬勿相看當上賓。”

(4).端詳;觀察。 王統照 《攪天風雪夢牢騷》:“﹝ 陳醫生 ﹞望望 景武 ,又歪向左邊,仿佛在相看他的面貌。”

(5).提親後家長或本人到對方家相親。《紅樓夢》第三一回:“前日有人家來相看,眼見有婆婆家了,還是那么著。” 老舍 《龍鬚溝》第三幕:“不教我相看相看他,你不用想上轎子!”

流光

(1).謂福澤流傳至後世。《穀梁傳·僖公十五年》:“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若從 孔 孟 治地之法,則仁者必壽,善者必福,清明之志氣如神,厚德之流光寖遠。” 清 錢謙益 《太僕寺畢自嚴祖忠臣加贈大中大夫制》:“酬而劬後之勞,示我流光之報。”

(2).流動、閃爍的光彩。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應駍聲,擊流光,野盡山窮,囊括其雌雄。”《南史·宋元兇劭傳》:“時主夕臥,見流光相隨,狀若螢火。”

(3).特指如水般流瀉的月光。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唐 長孫佐輔 《橫吹曲辭·關山月》:“忽憶秦樓婦,流光應共有。” 清 方文 《秋夜飲顧與治齋中》詩:“清暉在山川,流光及城闕。”

(4).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時光。 唐 鮑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傳正與范侍御傳真宴東峰亭》詩:“流光易去歡難得,莫厭頻頻上此台。” 宋 宋祁 《浪淘沙·別劉原父》詞:“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覺韶華換。” 柯靈 《香雪海·春節書紅》:“又是一年過去了,真是流光如駛!”

丁令

(1).同“ 丁零 ”。《尚書大傳》卷三:“北方之極,自 丁令 北至積雪之野,帝 顓頊 神玄冥司之。”《漢書·匈奴傳上》:“其明年, 丁令 比三歲入盜 匈奴 ,殺略人民數千,驅馬畜去。”參見“ 丁零 ”、“ 丁靈 ”。

(2).“ 丁令威 ”的省稱。 唐 李赤 《靈墟山》詩:“ 丁令 辭世人,拂衣向仙路。”

(3).指鶴。 宋 李綱 《雷廟讀丁晉公所作碑》詩:“只應 寇老 曾遷此,作記何緣 丁令 來。” 清 吳偉業 《鯗鶴》詩:“ 丁令 歸來寄素書,羽毛零落待何如。”參見“ 丁令威 ”。

傳說是 漢 遼東 人,學道於 靈虛山 ,後成仙化鶴歸來,落城門華表柱上。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見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北周 庾信 《和宇文內史春日游山》詩:“道士 封君達 ,仙人 丁令威 ,煮丹於此地,居然未肯歸。”後用以比喻人世的變遷。 宋 蘇軾 《和移居》詩:“我豈 丁令威 ,千歲復還茲。” 清 卓爾堪 《題脊令圖》詩:“君罷招魂君莫悲,莫信真同 丁令威。鷹鸇羅網何所據,他時或得生人歸。” 張恭 《獄中口占》詩之三:“ 北邙 華表如林立,何處重尋 丁令威。”

千歲

(1).千年,年代久遠。《荀子·非相》:“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南朝 梁 劉峻 《辯命論》:“朝秀晨終,龜鵠千歲,年之殊也。” 宋 蘇軾 《三槐堂銘》:“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2).古人祝壽之詞。《詩·魯頌·閟宮》:“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於是 范蠡 與 越王 俱起為 吳王 壽,其辭曰:‘下臣 勾踐 從小臣 范蠡 奉觴上千歲之壽。’”

(3).封建時代臣下對王公、太子、皇后等的尊稱。《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唱一個嬌滴滴的曲兒,舞一個妖媚媚的破兒,搊一個緊颼颼的箏兒,道一個甜甜嫩嫩的千歲兒。”《再生緣》第三一回:“娘娘千歲坐中宮,乾父乾娘妾侍從。”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太平禮制》:“天王詔令:王世子,臣下呼稱幼主萬歲;第三子,臣下呼稱王三殿下千歲。”

(4).即千歲樹。《太平御覽》卷九六○引 晉 袁山松 《宜都山川記》:“ 很山 有異木,人無見其朽者。其名曰千歲,葉似棗,色似桑,冬夏青貞,強少節目。”

一床

1.指一件臥具或坐具。《禮記·喪大記》:“設床袒第,有枕含一床,襲一床,遷屍於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宋 陸游 《北窗》詩:“玉麈消長日,風漪可一床。” 明 鍾恮 《初秋在聖修中孚齋中》詩:“新秋十日易為涼,風遍閒樓只一床。”

2.古代稅制。 北齊 時,夫婦二人合稱一床,每歲課墾租二石,義租五斗,調絹一匹,綿八兩。未娶妻的男丁,課半床。 隋 制亦以丁男夫婦為一床。參閱《通典·食貨五》。

3.比喻地方狹小。亦指狹小之地。 南朝 梁武帝 《責賀琛敕》:“至於居處,不過一床之地;雕飾之物,不入於宮,此亦人所共知。” 唐 杜甫 《柴門》詩:“萬物附本性,約身不願奢。茅棟蓋一床,清池有餘花。”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受光於隙見一床,受光於牖見室央。”

4.表數量。用於有支架或可擱置者。猶一架。《魏書·源賀傳》:“二鎮之間築城,城置萬人……弩一床,給牛六頭;武衛一乘,給牛二頭。” 北周 庾信 《寒園即目》詩:“遊仙半壁畫,隱士一床書。” 宋 楊萬里 《謝建州茶使吳德華送東坡新集》詩:“此外更有一床書,不堪自飽飽蠹魚。”

5.表數量。用於蓆子、被褥等。 唐 和凝 《宮詞》之三六:“水殿垂簾冷色凝,一床珍簟展春冰。” 郭沫若 《歸去來》第四幕:“急忙向後首側門走進別室去,取了一床毯子來。”

6.四管筆的合裝。 清 郝懿行 《證俗文·筆曰床》:“今人為筆床架筆,亦四管為一床也。”

7.全部樂器的異稱。《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因他一床樂器都會,一府里人都叫做 李樂娘。”

濟世

救世;濟助世人。《莊子·庚桑楚》:“簡發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成玄英 疏:“此蓋小道,何足救世。”《後漢書·盧植傳》:“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起義旗至發引凡四十八日》:“帝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 宋 陸游 《夢回》詩:“老抱憂時志,狂非濟世材。” 歐陽山 《三家巷》一:“他的兒子 楊志朴 已經繼承他的衣缽,行醫濟世,而且人緣不錯,名望一天天往上長。”

自負

(1).自許;自以為了不起。《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 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 唐 司空圖 《與李生論詩書》:“愚幼常自負,既久而逾覺缺然。”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吾曹雖欲常以少年自負,尚何可得,言之慨然。” 方誌敏 《可愛的中國》:“何況我正是一個血性自負的青年。”

(2).枉自辜負。 明 楊漣 《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疏》:“今若畏罪不言,是職自負忠直初心,並負風紀職掌。”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三:“奈何忘其積累之苦,而嘵然以自負其歲月為?”

(3).自己承受。 宋 柳開 《代王昭君謝漢帝疏》:“夫自古婦人,雖有賢異之才,奇畯之能,皆受制於男子之下,婦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於心;況幽閉殿廷,備職禁苑,悲傷自負,生平不意者哉!”

(4).自己負責。如:自負盈虧;文責自負。

酒榼

(1).古代的貯酒器,可提挈。 唐 岑參 《早秋與諸子登虢州西亭觀眺》詩:“酒榼緣青壁,瓜田傍綠溪。” 唐 皎然 《酬秦山人出山見呈》詩:“手攜酒榼共書幃,回語長松我即歸。” 清 捧花生 《畫舫餘談》:“酒榼茶鐺,左右陳列。”

(2).代指酒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 高公 大喜,延入內書房中,即治酒榼相待。”

不時

(1).不適時;不合時。《左傳·襄公十八年》:“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後漢書·劉陶傳》:“臣敢吐不時之義於諱言之朝,猶冰霜見日,必至消滅。” 李賢 註:“不時謂不合於時也。” 唐 羅隱 《讒書·風雨對》:“風雨雪霜,天地之權也,山川藪澤,鬼神之所伏也。故風雨不時,則歲有饑饉,雪霜不時,則人有疾病。” 宋 陳師道 《後山叢談》卷三:“步之西有異木,人莫能名。相傳數百歲,榮落不時。”

(2).隨時;臨時。 漢 晁錯 《論貴粟疏》:“﹝農夫﹞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祥異·食鱉食黿》:“吾鄉 葛友匡 為里中富翁,一生好食鱉,常買數十頭養於瓮中,以備不時。”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 楊世興 正呆在天井上面穿堂門邊,照顧著上房兩間大辦公室不時的呼喚。”

(3).時時。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容》:“人主有喜怒,不可以不時。” 唐 杜甫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詩:“尺書前日至,版築不時操。”《紅樓夢》第一○三回:“又過繼了一個混賬兒子,把家業都花完了,不時的常到 薛 家。”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田野上,這裡那裡的叢林深處,不時傳過布穀鳥婉轉的啼唱。”

(4).不及時。《後漢書·孔融傳》:“ 河南 尹 何進 當遷為大將軍, 楊賜 遣 融 奉謁賀 進 ,不時通, 融 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唐 南卓 《羯鼓錄》:“ 黃幡綽 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明史·文藝傳一·徐賁》:“大軍征 洮岷 ,道其境,坐犒勞不時,下獄瘐死。”

(5).不善。《書·益稷》:“帝不時,敷同日奏,罔功。” 孔 傳:“帝用臣不是。” 曾運乾 正讀:“時,善也。”《詩·大雅·盪》:“匪上帝不時, 殷 不用舊。” 高亨 註:“時,善也。”

兩心

(1).異心;二心。《荀子·解蔽》:“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上怒,召 嘉 詣尚書,責問以相等前坐不盡忠,外附諸侯,操持兩心,倍人臣之義。” 南朝 梁武帝 《子夜四時歌·秋歌》:“鏡中兩入髻,分明無兩心。”

(2).彼此之心;雙方的思想。 漢 焦贛 《易林·大過之小過》:“兩心相悅,共其柔筋。” 唐 白居易 《長恨歌》:“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再經 鄧九公 年高有德,出來作這個大媒,姑娘縱然不便一諾千金,一定是兩心相印。”

得似

怎似;何如。 五代 齊己 《寄湘幕王重書記》詩:“可能有事關心後,得似無人識面時?” 宋 陳亮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詞:“自笑堂堂 漢 使,得似洋洋 河 水,依舊只流東?” 明 劉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詩:“吾儕幸味苦,得似道傍李?”

孤雲

(1).單獨飄浮的雲片。 唐 李白 《獨坐敬亭山》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唐 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宋 蘇軾 《虔州八境圖》詩之二:“勌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 長安。” 明 范受益 王錂 《尋親記·相逢》:“思親回首望孤雲,回首望孤雲。”

(2).比喻貧寒或客居的人。《文選·陶潛〈詠貧士〉》:“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 李善 註:“孤雲,喻貧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詩:“今日江南行,孤雲無系程。”

家山

謂故鄉。 唐 錢起 《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宋 梅堯臣 《讀〈漢書·梅子真傳〉》詩:“舊市 越溪 陰,家山 鏡湖 畔。”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十二欄桿,無事閒憑遍。悶來把湘簟展,夢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風驚斷。”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五二:“踏遍中華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

作者簡介

德祥,元明間僧。浙江錢塘人,字麟洲,號止庵。工書能詩。洪武初住持徑山寺。書宗晉人,擅名一時。詩刻苦,高逼郊、島,有詩曰《桐嶼集》。洪武初,住持徑山,臨終倚座曰:「一隊緌糟漢,我爭如爾何!」談笑而逝。姚少師《祥老草書歌》云:「祥師只今為巨擘,上與閒素爭蠙巑岏。錢塘山水甲天下,秀氣毓子為楩楠。十年不出筆成冢,中山老兔愁難安。晴軒小試烏玉玦,雙龍隨手掀波瀾。昨將一紙遠寄我,天孫機錦千花攢。願師勿置鐵門限,從它須索來千官。搢紳相與嘆莫及,便欲奪去加巾冠。厥聲已播不知息,箱篋盛貯光爛爛。」其為一時推重如此。吳之鯨《武林梵剎志》云:「祥公與夢觀仁公同參,相與肆力於詩。仁公以南粵進翡翠,作詩寓諷云:『見說炎洲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飛。』太祖怒曰:『汝謂我法網密,不欲仕我耶?』止庵亦以《西園詩》忤上,幾不免。」《西園詩》今載集中,不知所謂忤上者何語,野史流傳,不足信也。祥公有題倪雲林、周履道書畫云:「東海東吳兩故人,別來二十四番春。」又有《為王駙馬賦清真軒》詩,則知公生元季,至永樂中尚在也。有《和御製賜赤腳僧》詩。又《句容道中》詩云「十年三度上京華」,則洪武中應召浮屠也。田汝成《西湖志》云:「故宋時為僧,入元屬念舊國,有《風雨》、《望月》諸詩。」汝成志稱詳博,其疏謬如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