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294戶,共有鄉村人口1227人,其中男性667人,女性560人。其中農業人口1218人,勞動力820人。該村以漢族、傈僳族為主,其中漢族1001人,少數民族214人,其中傈僳族208人,其他民族6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117人,參合率91.7%;享受低保19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芒棒鄉衛生院,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芒棒鄉衛生院19公里。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0.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1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2輛,拖拉機4輛,機車7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95畝,有效灌溉率為62.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畝。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4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擁有教師2人,距離上營中學21公里,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5人,其中小學生122人,中學生93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9人,少數民族黨員13人,其中男黨員36人。村委會由村支書、村主任、副主任等組成。該村設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7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扶貧、救濟。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85.4畝,集體總收入4.68萬元,有固定資產1.08萬元,集體有收益0.14萬元。
農村經濟
2009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34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3萬元,畜牧業收入40.7萬元,漁業收入2.7萬元,林業收入37.9萬元,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15.8萬元,工資性收入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62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人,在省內務工12人,在省外務工2人。
新農村建設
爭取了農網改造項目,開通了村委會到大栗樹、竹笆鋪兩個村民小組的村社道路和王寨、中寨、後頭田三個小組的村社道路共10公里左右,解決了後頭田、中寨人畜飲水問題。 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 、民主管理等方面工作。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民眾思想落後,全村經濟收入少,危房多,村級和轄區道路不通暢。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今後發展的思路和重點: 一、主要念好“山”字經,把核桃、紅花油茶當作重點來抓;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三、緊緊圍繞鄉黨委政府的發展思路,遠抓林、果、茶,緊抓畜、煙、蔗,擴大冬季農業複種等;